清晨六点,天色微亮,人们还在甜美的睡梦中,陈新兰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骑着电动车缓慢行驶在南环路的护栏旁,后座绑着的长柄夹时不时探向绿化带——这是她从环卫工转型督查管理员的第12年,依然保持着“用脚丈量马路”的习惯。
1994年,20岁的陈新兰挥动第一把竹扫帚时,不承想过这把扫帚会成为她人生的刻度尺。2013年,她褪去穿了19年的橙色工装,换上红色制服,从一线保洁员转岗督查岗,任港南区环卫所南环路督查管理员。她说,自己不过是“从拿扫帚的人变成看扫帚的人”。面对身份转变,她坚持“三不原则”:不坐办公室、不搞纸上督查、不脱离实操。
虽已离开清扫一线,但她仍坚持每周参与“实战教学”:示范如何刮净树穴口香糖残渣,趴在井盖边讲解缝隙清掏要领。2023年,单位组织扎扫把比赛,51岁的她手指翻飞,五分钟扎好一把九斤重的竹扫帚,斩获二等奖。
“现在年轻人用塑料扫帚多,但传统手艺不能丢。”陈新兰说。
在南环路20年的深耕中,陈新兰练就了令人惊叹的“道路读心术”:晨光里,她能通过垃圾袋上的露水凝结量推算抛洒时段;车流间,仅凭轮胎碾过异物的细微声响便能锁定碎石位置;暴雨后,闻着排水口飘来的土腥味就能判断管网淤堵程度。
陈新兰不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还热心帮助他人。在工作中,她经常主动帮助新来的同事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遇到同事家中有事,她总是主动替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为攻克绿化带“垃圾隐遁”难题,她研发出“探、钩、收”立体作业法——先用自制的碳纤维长柄夹精准夹取纸屑烟蒂,再以带刻度的镰刀深入灌木根系钩出陈年积存,最后用马尾棕扫帚完成收尾。这套智慧的操作规程,使绿化带保洁合格率从78%跃升至99.5%,被工友们称为“陈氏清道诀”。
三十载寒来暑往,陈新兰的头发染了白霜,南环路却愈发年轻靓丽。当年并肩扫地的姐妹大多退休,唯有她仍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条马路。
当问起退休后的打算,她摩挲着磨出老茧的手掌笑道:“真要闲下来,我怕是会天天来路上转转。听惯了扫帚声,闻惯了花草香,这条早被我走出包浆的路啊,早就是第二个家。”
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的业绩。陈新兰在这个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0载,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付出,诠释着对城市的热爱与责任,在城市文明道路上书写着一页又一页的清洁篇章,不愧为最美的“守护者” 。
夕阳西下,她的身影与蜿蜒的道路融为一体,恰如那抹永不褪色的环卫橙,默默温暖着城市的暮色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