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讯 近日,多台秸秆打捆机穿梭在港南区新塘镇新和村的田间地头,进行甘蔗叶收集打捆离田作业。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散落的甘蔗叶瞬时被吸走,经过旋转、压实、捆绑,变成一个个断面整齐、弧度均匀的圆柱状草梱。这些打成捆的甘蔗叶将装车运往广西贵港环投供热有限公司,利用秸秆能源化处理等加工技术变成锅炉燃料,实现变废为宝。
港南区是农业大区,全区耕地面积55.9万亩,双季稻年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46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是广西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据统计,该区全年秸秆产生量约为27万吨,可收集量约为22万吨,秸秆资源以水稻、玉米、甘蔗为主,其中水稻秸秆产生量约为18.8万吨,秸秆资源量较大。
去年以来,港南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的原则,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利用项目资金,采取系列措施促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走上生态环保、增值增效的综合利用发展路子。2022年,该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该区利用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在各镇(街道)水稻、甘蔗成片种植区域,计划完成秸秆机械化收集打捆作业面积4万亩,有效提高秸秆收集离田利用率。
“破碎之后用作锅炉水加热的燃料,锅炉水经过加热形成的水蒸气供到周边的木板厂用于烘板、压板。”广西贵港环投供热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吴迪告诉记者。据介绍,该公司是港南区于2022年引进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总投资6.5亿元,占地241亩,是一家以花生壳、稻壳、秸秆、树皮、枝丫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实行热电联产的节能环保型生物质发电企业,可有效解决新塘镇及周边镇(街道)水稻、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消纳问题,年秸秆利用量1万吨以上。
为进一步促进秸秆多元化利用,该区积极培育市场化主体,支持相关秸秆利用主体的收、储、运、用各环节场地与设备工程建设。除了广西贵港环投供热有限公司,还扶持瓦塘镇的腰平岭大村养牛场和东津镇的宏辉种养专业合作社,预计年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区还采取了建立秸秆还田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截至目前,该区在新塘镇、八塘街道、桥圩镇、湛江镇和木格镇等水稻种植区域,建立秸秆腐熟还田示范点12个,总面积1.23万亩,展示推广秸秆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和利用效果,强化示范带动,不断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会10场,参与人数500多人,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培训会开到田间地头,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意义,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