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东津镇大李村支书李立勇,今年56岁,本是在城里的家中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却孤身一人回到村里,为村中大事小事忙个不停。村里修路修水利、疫情防控宣传、邻里纠纷调解……这就是李立勇的工作常态。
1998年11月,在部队历练14年多、多次荣获三等功的李立勇转业回到贵糖集团桂花水厂当董事长助理,并分管党支部工作。后来由于企业改制,下岗自谋职业。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李立勇都如同众多的退伍军人一样,退伍不褪色,骨子里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听党指挥、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本色和闯劲,乡亲们好评如潮。2022年初,东津镇动员李立勇回村挑大梁。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毅然回到家乡当起村支书,挑起了引领村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重担。
大李村是东津镇的贫困村,原来的村党支部战斗力偏弱。李立勇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党支部建设。他调整充实了支部成员,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每个星期召开一次支委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重大事项都在会上讨论决定,充分发挥每个支委和每个党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凝聚全村党员的向心力,为做好村里的各项重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优化村委办公楼环境,营造良好的办公条件,提升村委在村民心中的形象。李立勇利用自己在部队和社会的阅历,找企业拉赞助,筹集经费20多万元,在村委周边种上风景村、铺上台湾草坪,同时安装各类健身器材,办公楼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村委干部工作更有信心,群众出行办事也更加方便了。
乡村振兴,发展经济是关键。大李村土质独特,发展红薯等特色农作物条件优越,大李红薯、大李细米远近闻名。在李立勇及村委班子的策划下,沿江一带300多户村民利用优质土地种植红薯800多亩,发展优质水稻1000多亩。10多户农户合股兴办牛场,养牛200多头。全村新建养猪场6座,年生猪出栏3000多头。3家米酒作坊常年酿造优质米酒供应周边农户获利。还有一批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各行各业发展势头迅猛。全村大部分村民经过勤劳创业,尝到了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甜头。各家各户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村里十几家农户买上了小汽车,建起了楼房,过上了美好生活。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彻底甩掉了“空壳村”称号,大李村通过市级脱贫验收,终于光荣地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大李村沿江路段有3公里多,风景优美宜人。但是乡村道路、文化娱乐设施和夜间照明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面对这样的落后局面,李立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好村中乡贤能人的人脉资源,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建设乡村道路,改善村路夜间照明。近年来,全村获得扶贫项目资金近300万元,修建扶贫路8条6.5公里。建成村委办公大楼,安装三个自然屯太阳路灯100多盏,乡村风貌得到极大改变提升。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随着一些陈年纠纷的累积,大李村近年也出现不少矛盾,其中一例法院终审的民事纠纷案激化,当事人双方发展到持械争斗的地步,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员上门调解未果。考虑到当事人双方积怨多年,一时难以调处,李立勇临危出马,双方碍于李立勇的退伍军人身份和平时树起的威信,双方都停止了争斗,表示愿意重新坐下来细谈。事后,李立勇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有针对性地找准事端的突破口,历时半年,几经反反复复给双方当事人讲法律,摆道理,谈亲情,积怨多年的纠纷,双方终于愿意握手言和。经过此次出色的调处,李立勇在村中的威望又进一步提升,此后凡是村中有什么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镇司法所都首先想到找他,他也不负众望,运用多年在部队历练出的足智多谋,一一化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近年来新冠疫情反复无常,疫情防控责任重大。针对村民喜欢聚集闲聊,如何制止村民聚众集会是最为头疼的问题。现在,经常看到李立勇带着志愿者巡查在各村屯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和防疫知识,教育村民自觉自爱。在他的感召下,村民纷纷约束自己的行为,疫情防控期间不聚众不集会,响应号召,共同担起战胜新冠疫情的责任和义务。
大李村多处池塘、桥梁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村中屡次发生学生溺水身亡和道路安全事故。李立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联系市交投公司,拉回了1000米旧护栏,在全村各村隐患处架设好,并立好显眼防溺水标志牌,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纷纷赞誉。
李立勇担任村支书以来,村中一点一滴的变化,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镇里以及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由原来相对落后的局面,走在了全镇的前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