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接触过不少科幻元素的影视作品,最深刻的是《变形金刚》。霸气的擎天柱、邪恶的威震天、可爱的大黄蜂……钢铁碰撞的铿锵声、引擎发动时的嗡嗡声、战机划破空气的嗞嗞声……直至今日,仍为主角那句“五十年后,当你回顾你的生活时,难道你不想说你有勇气上车吗”所触动。高中时读完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对宇宙的想象重构,在黑暗中久久凝视,视线仿佛能去到遥远的深空,去到未知的未来。科幻作品给人最大的收获是希望——可以触摸的希望。在我的理解中,科幻是基于现有科学技术的幻想,是在遥远的未来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幻想。当我收到“科幻作家合肥行”活动的邀请,去到合肥,忽觉科幻中的未来好像并不遥远。
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庞大而复杂,透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1/8真空室,可以看到一幅夸父逐日的图画——神明追逐不到的太阳,被我们造出来了;听着量子计算机室里的制冷系统发出嗡嗡声,身体里的血液忍不住共振,内心仿佛被某种超越光速的力量攥住;机器人舞动着合金构成的身体,尚不能完全掌握平衡,却让人联想到新物种诞生的微弱火光……这些过去只在书本和电影中见过,也曾多次被我化用在小说里的超级科技,真实出现在眼前——“未来已来”的感受变得非常具体。此外,还有AI大语言模型、无人机运输等等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技术,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贵港到合肥需要坐一天的动车,回来的途中,看完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合上书本,看着窗外飞驰的景物,时间好似有了质感。207年前,玛丽·雪莱夫人写下这个故事时,会不会想到某一天造人会变成现实?
从古至今,人们都会各种幻想。幻想摘下星星、幻想控制天气、幻想长生不老,这些幻想给予文明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时候总听大人感慨,成长是一个不断接受现实、变得现实的过程。但今日当我长大时,却愈加感受到幻想的重要,并投身于幻想的事业。我用幻想筑起一座座未来之城,一代代人出生,一代代人死去,在里面经历各样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岁月更迭、光阴轮转……给予读者惊喜时,自我对生命的感受也变得宽广。
显而易见,这是一件不错的事。倘若有人踩着这些幻想,去改变世界,那可真算做了一件伟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