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包心菜里包着一颗心

2025-01-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王 垄  

在纷繁复杂的草木江湖里,以“心”字入名的蔬菜并不多见,包心菜怕是其中的另类,它不但堂而皇之地以“心”为名,还煞有介事地将一颗“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仿佛在郑重其事地暗示素食主义者或者绿色饕餮们:若不能真正懂得层层菜叶里包藏的那颗心,也就无法领略包心菜的善良和美味。

童年的乡村,包心菜还比较稀罕,据说这个外来的菜种一开始并不招人待见,但母亲的菜园子里却常见到它的身影。其时,我们对包心菜也不太感兴趣,因而对它知之甚少,说不清它的来路,也说不清它的栽种、开花和收获,甚至常把它与大头菜、大白菜、苤头菜等等混为一谈。只是当它经母亲的慧心巧手,一次次地成为特殊年月饭桌上的“抢手菜”后,我们才以一种感恩的心理“多看了它一眼”,并觉得它“菜如其名”,是一种心怀苍生的好菜,真可谓农家菜、百姓菜、良心菜。

并非土著出身的包心菜,在我们那儿叫法颇多,如洋白菜、卷心菜、包菜等,我们随母亲,一律喜欢叫它“包心菜”。每年春夏之交,田野里的小麦正在拼命抽穗灌浆,母亲菜园子里的包心菜也在疯狂地生长。一片片葱茏的绿叶如裙子拖地,中间那圆嘟嘟的菜球上低调而沉稳地布满乳白的纹路,好像人体上的血管。个头矮而粗壮的包心菜像洋葱一样从里往外生长,菜叶子一层一层地打开以便吸收阳光雨露,然后慢慢枯萎、脱落,随后有新叶子生成,继续完成它的使命,直到圆乎乎、嫩汪汪的包心菜长成。我曾傻乎乎地以为包心菜是从外向里长的,那样一层一层地包裹,就包进了乡村的日月星辰,包进了田野的花香鸟语,不知有多少风景、多少秘密、多少故事、多少诗意被包进了那颗绿油油的心里……

母亲做的包心菜有凉拌也有素炒等,每一样都是我的最爱。有意思的是,母亲难得动用厨刀去切包心菜,多是用手撕,一层层、一片片、一缕缕,撕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菜片或菜丝。随着那“嘶”与“嗤啦”的一声声脆响,包心菜便褪下绿莹莹的外衣,露出鲜嫩白净的肉身,如同一位秀外慧中的乡村少女,把生命的精彩藏在深处,引得人兴致勃勃去探寻包心菜的本质和美妙。母亲在爆炒包心菜时,总会放上几根瘦长的红辣椒,葱段、姜丝和拍碎的蒜瓣也必不可少。出锅装盘的包心菜色香味俱全,嚼起来特别的脆嫩、爽口。那年头,若是逢上母亲用猪油渣子或者猪肝炒包心菜,让人感到那简直就是过年过节般的快活了。

去外地上学,食堂里也时不时会吃到包心菜,但那是大锅“烀”出来的,毫不客气地说如同猪食一般。那时才觉得天底下最好的味道只来自于母亲。母亲做出的包心菜甘绵清脆、耐人寻味,是世上永远无可替代的美食。如今,母亲已经离我们而去,此生我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炮制的包心菜了,那种清甜新爽直叫人吃得口舌生津的包心菜,已然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回忆和梦想。

移居北国他乡,我偶尔也会从超市里买回一两棵圆鼓鼓、胖墩墩的包心菜,回家学着母亲当年的样子,用手撕开包心菜,试图撕开菜心里包藏的来自乡野菜蔬的心愿,那里面有故乡的风雨、老家的阳光,以及母亲深藏不露的爱,当然,也包含着我姗姗来迟的懂得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