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当然是文艺的多,理工的很少。去年朋友请去喝早茶,一桌人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一位高瘦的长者,七十岁上下,姓王,物理博士,物理学成果有国家专利。朋友介绍说他来自美国,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从美国回到海南岛,再到北海。王博士忙对我确认:“孩子还在美国,我是把海南岛的房子卖掉了,彻底安心在北海养老。”
如此忠诚热爱我的家乡,我心里欢喜,一脸开心。谈着谈着,我和王博士就成了跨学科忘年交。早茶后,回到办公室,王博士微信传来他刚出版的《你感谢你的父母了吗》电子版,我当即拜读了开头部分,知道博士开始跨学科做起了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碰撞、交流和互补、融合的非虚构文本,博士以他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多年的经历,深入探讨中国“孝文化”的传统美德,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感动于博士的真诚与守信,于是就有了北海老街“名家驿站”盛夏讲座的博士一席谈。
但博士给我发来的讲座题目是《暗物质与暗能量》,作为主持人的我很吃惊,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场深奥的物理学讲座,好在座无虚席,让我长松一口气。王博士善解人意,先是深入浅出从中学的“牛顿第二定律”开讲,讲暗物质的漩涡星系、星系的质量,暗能量的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自然界四种作用力、多普勒效应,以及宇宙历史、宇宙膨胀是加速的……讲座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力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还是太专业了,在座的听众听得一脸惘然。见此情景,博士就笑着给大家科普了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家感兴趣的知识。
我也是听得一知半解,但是越听越感到地球渺小,地球人更渺小。从小都是数理化差生的我,抽象思维不懂宇宙的大,形象思维只会探究人本身。而人对于地球,对于宇宙,也就是唯物和唯心问题的争议,似乎是自从有了人,或者说人自从会思考之后就一直存在。
互动环节,听众纷纷向王博士请教,博士诚实回答,以科学的态度,有解的,有无解的。有一位女听众问了最近流行的量子纠缠问题。王博士笑说有的,我正在研究,出成果了再来开一个讲座。
令我感动的是,讲座后的翌日,博士给我发来微信,用文字详尽回答了昨晚讲座中的一位女学生关于黑洞中时空是否会扭曲的问题,以及在光速飞行的坐标系里,时间是变慢的,生物过程的时间是否也变慢等问题。博士叮嘱我转给带学生们来的少儿教育工作者沫沫。我即转,沫沫微信回复:“谢谢,好贴心!”
贴心的是博士,他关心青少年成长,热爱真理,热爱科学生活,对未来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他的这些理工科学精神同样打动和激励正在写作科幻小说的我。因此,与王博士的一席谈并不是跨界的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