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最珍惜的风景

2024-10-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 季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命之所系。

我对粮食的第一次认识,是五六岁时的一个冬夜。因不慎打碎了一只碗,母亲责备了我几句,我就委屈地哭了。母亲从床底的老木箱里捧出一只豁了好几个口的粗瓷碗。这是奶奶的要饭碗,奶奶就是用它养大了我的父亲和叔叔。那些豁口,是被狗追赶时摔倒了磕出来的。这是第一次听母亲提起奶奶、爷爷。奶奶和爷爷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的,粮食对于我们家而言,实在是一个至深至痛的词。奶奶早早去了,我并没见过,但那一粥一饭里的养育之情,恩泽父辈,惠及到了我。

真正懂得珍惜粮食,是八九岁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大伯家的玉米,被他抓住后交给了家长们。不用说,我们都挨了打,而我是最惨的,被父亲拧着耳朵围着村里的池塘转了整整一圈。肉体上,耳朵被拧得又红又肿;心灵上,遭受了游街示众的羞辱。父亲生气不仅是因为我做出了“偷”这种不光彩的行径,更在于我糟蹋了庄稼。因为当时玉米刚刚结籽,根本不能吃。作为一个在土里刨食的农民,我的父辈们对庄稼都有着真切的爱护之情,对粮食都有深沉的珍惜之心。父亲一辈子最痛恨的就是糟蹋庄稼、浪费粮食,饭桌上掉一粒米,他都要拾到嘴里。这是我唯一一次挨父亲的打,这次挨打让我永远记住了要爱惜粮食的道理。

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是他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是一个时时饿着肚子的高中生马建强。文中那些关于饥饿的刻骨铭心的描写,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记忆里。后来读路遥更伟大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开篇就是孙少平吃不饱肚子的中学生活。很多作家都有饥饿情结,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有记者问他是什么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回答说是“饥饿”。他说,1961年苦难时期,村里学校拉来了一车煤块,他抢下来一块,咯吱咯吱啃了起来,而且越啃越香。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没有受过饥饿的苦,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都会断粮一段时间,每天的晚饭就是红薯块煮萝卜块。小伙伴们到河滩割兔草时,经常找野豌豆、甜茅根、蛇莓、酸不溜果来解馋。

看过两队蚂蚁因碗底的一粒米饭而起的混战吗?人类的生死存亡,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也不过都在一只碗里。碗的重量,粮食的重要,不用赘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暖风里起伏的麦浪,入秋后金黄的稻田,还有辽阔的玉米林,这些都是我眼里心中最珍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