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半山亭上对半联

2022-09-2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陈友林  

广西桂平西山风景区有一个半山亭,位于西山半山腰的石道上,始建于宋代,主要是供游人半途休息之用。亭虽不大,但寓意丰富,底蕴深厚,为西山名胜的人文内涵增色不少。亭子六根竹茎形状的柱子支撑,每根柱子有四节,寓意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更绝妙的是亭边有半副联:“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这个哲理联,除了鼓励游客继续攀登外,另一个含意是希望大众在生活中也要像登山一样,凡事坚持,不畏困难,切勿半途而废,寓意深刻,贴切生动,极富哲理之美,令人回味,激发了不少游人的兴趣。

据说,自宋代一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过下联,但至今仍未有人对出特别满意的,以至于出现了“半山亭只有半副联”的奇事。为了征集下联佳句,1994年桂平市西山风景区曾以万元重奖征集一联,通过《楹联学刊》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下联,一时反响强烈,应者云集,其中收到了“胜境阁,搁胜境,胜境重游”“百佛寺,侍百佛,百世何求”等较好的对句,但终因稍有欠缺,没被采用,头奖只能空缺,至今也没有征得满意的下联。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佳句妙作,仅有深厚的基本功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机缘巧合下的“灵光一闪”。理想化的佳联绝对当然是形神兼备,对仗工整,尽善尽美为好。但是,创作尤如“骨感”的生活现实一样受到诸多局限,很少有理想中的“尽善尽美”,往往是综合权衡之下的相对优胜。故此,自古便有了瑕不掩瑜、词不害意、神采为上等处理办法。纵观“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这个上联,如果不认真分析,是很难知晓要对好下联是何等之难的。下面我试简要分析一下:

一是从创作手法和词义内容看,上联属于带数字的哲理联和拆字联、回文联、顶针联、重字联,表现手法非常复杂,其用的是比兴手法,前比后兴,前实后虚,前两句为亭名及其地理位置处于“半山”之处而得名,属描写和说明,后四字为抒情和言理,表面是鼓励大家要继续攀登不要半途而废,实际上是借事寓理,说凡事有如登山,不可半途而废,寓意十分深刻,是对登山在思想上的升华,属于哲理句,也是此联的中心思想和点晴之笔,非常精彩,更是下联难对的重点之一。

二是从用字和修辞上,全联有三个“半”字和两个“山”字重复回环,且首句由数词和两个名词组成,在修辞上采用了顶针、回文、复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更难的是上联中含有同音不同形不同义且又有同—偏旁部首的名词“亭”和动词“停”,给下联创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三是从平仄上看,上联为“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要求下联对句不但要做到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等联律基本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此联的特殊要求,特别是第三字第四字也要同声不同义不同形,且必须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此外,下联还要如上联一样运用比兴手法,富含哲理,耐人寻味,还要贴切自然,最后还要以哲理句对哲理句。要求高,难度大,难怪这么多年也无人对出满意的下联!

大概是1998年时,我偶然听说此事,出于好奇,曾与几位文友特意前往西山半山亭实地调查了解,希望能对出既符合当地环境和人文历史又精彩绝妙的佳句。我发现,半山亭刚巧位于桂平西山的半山腰和通向山顶与向东的三岔路口附近,当时就决定以这个“三岔口”为突破口,看能不能对出下联。回来后反复苦思,真可谓“为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当我好不容易终于寻到仄声的“岔、路”二字和与名词“路”对应的动词“露”字时,一下子兴奋不已,豁然开朗,很快对出了下联:“三岔路,露三岔,三思而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对出下联后,曾多次与朋友交流探讨,但收获甚微,直到近段时间通过微信群的广泛参与和讨论,才使我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对我这个对句前两段和总体对句、用词、意境大多认为非常好,但个别文友对后四字的平仄提出了异议,认为下联第三段按律应为“仄仄平平”为工,而我的“思”字为平声,不够工仗。我认为很有道理,为解决上下联平仄相对问题,我听从一些联友建议,将“思”字改为仄声且词义更适合的“辨”字,意为分辨、辨别,不但包括思考,而且还有观察之意,近义但后者为仄声,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完全工仗了,这样在词义上也很好,也是一个不错的下联。再后来我又试图将其改为仄仄平平的字,如“三面皆通”“三径(道)皆通”“三向全通(相通)”“三境通达”“三虑而行”“三径通幽”等等,虽各有特点,词性和平仄也更工仗,但句意却平淡了不少,特别在哲理和意境上比“三思而行”差了一大截,更难在意韵上与上联的“半途莫废”相匹配。

也有的联友认为,我的对句不但前两段对得好,后面哲理句对哲理句更妙,前者强调登山要“坚持到底”才能到达目的地,后者寓意在人生在交叉路口一定要“慎思明辨”才能确保方向正确,从意对角度看,二联相互呼立,寓意深刻,十分贴切自然,非常工仗,不必再改了。有的认为,从游客到风景区游玩的角度考虑,用“三面皆通”或“三道皆通”可能更舒服更喜欢一点。有的认为用“三径通幽”更有诗意一些。真的是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众口难调也。难怪古人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因为文艺作品是主观的东西,与个人的欣赏水平及喜好关系甚大,不好直接量化和像体育比赛一样直接比拼出个赢输。在形神二者不能两全尽美的情况下,当以意境高者为上,“形质次之”,其他只要无伤大雅即可。故此,从个人角度,还是更喜欢我的“三岔路,露三岔,三思而行”。

认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