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风,抚摸东湖的碧水,水光潋滟,我倚在虹桥栏杆,观望一池芙蓉争艳,锦鲤畅游……这美丽的贵港东湖一隅,势如破竹泛起记忆的浪潮。
1997年9月,我踏进了贵港市师范学校就读普师班。在农村生活了17年的我突然来到城里学习生活,一切感到陌生和新奇。周一至周五学习和生活紧张有序进行,周末时间常常约上三五个同学逛街。贵港,这个城市的面容渐渐熟悉起来。
那时的贵港火车站、和平路、贵港老街,延伸至北门市场一带,是贵港市最繁华的地段。那时还没有高铁动车,贵港火车站是当时贵港规模最大的旅客车站,和平路的百货大楼,商品琳琅满目,大件的家用电器几乎占了整个贵港城区的半壁江山。贵港老城区的骑楼街区当时是繁华的商业区,布匹、成衣、五金、烟茶、洋杂、照相、印刷、装潢、饭店、旅社、经纪行、批发行、会馆、娱乐场所都集中在这里。大东码头、东方红电影院、甘化商贸城是当时贵港重要的地标。北门市场,不管是不是老城区居民,每个贵港人应该都久仰过它的大名,这里的鸡鸭活禽也是出了名的“便靓正”,逢年过节,城区周边的人都会不惜换乘几路公交车,大老远跑来这里买鸡买鸭。
虽然贵港中心城区是热闹的,但是热闹的地方直径就两公里左右,主干道上小轿车是少见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车倒是不少,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们为百姓出行提供了许多便利。十层以上的楼房也是少见的,记忆中贵港市人民医院对面的农业银行有十多层的高度,据说是当时贵港市最高的楼房了。那时本村的青年人去过广东珠江三角洲打工回来,闲聊中,听到他们用酸溜溜的语气说:“贵港还是一个‘农民城’,还不如广东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繁荣昌盛。”
时代的潮头滚滚向前,大浪淘沙,总把先进合理的理念和崭新的事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今,地级贵港市成立27周年,贵港市中心城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罗泊湾大桥、西江大桥、青云大桥连接港南区、港北区,东、西、南、北环城路仿佛长长的丝巾拥抱着这座城市,四通八达的城区道路,路路通向你喜欢的地方。大街上,小轿车密密麻麻,川流不息,人来人往,从东到西,从南往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昔日连一个能拿得出手亮相的楼盘都没见影子,如今摇身一变,时尚高端的楼盘春草般生根发芽变成绿洲,楼盘旁边商铺、学校、公园并存,环境设施配套向高品质人文景观靠拢,一切都欣欣然的样子,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无意间听到一个故事。家住港北区中里乡某村的姑娘,十年前远嫁江苏省淮安市,由于种种原因,十年未回过一次娘家。十年后的某一天,她带着孩子乘车回到贵港,想找旧的龙山路口打车回娘家,竟然发现路线已经改变了,等了两个小时也不见有回中里乡的中巴车。后来一问路人才知道龙山路口(191路口)已经不设车站,路线也改变了,从新世纪广场西面的中山路公交车站牌,乘101号新能源公交车即可到达中里乡。她又看看,旁边到处是高楼大厦、繁华地带,不禁感叹:“十年间,贵港真的是变化很大,我都不识路了。”真是“十年相隔来重逢,新貌改写故乡路”。
每当我路过西江大桥,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桥南的滨江公园东接罗泊湾大桥,西临青云大桥,一路花树,一路欢声笑语。桥北,具有贵港地标意义的大南门,已经修缮完工。现在的大南门主城楼高6.6米、厚8.66米,拱门高3.4米、城墙残长28.7米,主城楼既有现代化的气派,又不失古朴典雅。这座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古迹建筑,在时代滚滚浪潮中,再次焕发生机。游人到此漫步、拍照、触摸城墙,不禁赞叹贵港的物华天宝,历史的厚重。
晨光熹微中,夜幕降临时,贵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红旗飘飘,党旗猎猎,贵港人民为梦想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许,这就是贵港成立地级市27年来的奋斗精神信仰。作为贵港人,我见证着贵港新时代颜值的提升,见证历史文化的悠久,见证文明城市礼仪的普及。
沐浴春风花红艳,聆听秋雨果丰收。贵港,这座荷花飘香的古郡新城,我总想借书法家的手挥毫一番,总想借歌唱家的嗓子高歌一曲,总想借诗人的灵感作一首豪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