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一种浸染

2023-08-0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卢璐   网络编辑:周霞  

前两年的一个冬夜,室外寒风呼啸,室内加班看稿的我正焦头烂额。外公在这时给我打来电话。互相嘘寒问暖后,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列出书单让我帮忙买书,而是郑重地拜托我一件事。原来,外公最近写了一篇数万字的长文,让我这个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外孙女帮他编印成一本书。

一开始,我是感到有些诧异的。我从小就知道外公博闻强识,也在他老人家的影响下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前些年我多次鼓励他写作,他都笑哈哈地说自己写不了,没那个本事。但他也表示,自己丰富的阅历、见闻和思考早已在这些年通过言谈传给了我们这些后辈。我以为他真的会这样一直“述而不作”,没承想,他还是写出来了,并且还有将作品印制成书的雄心。桌面堆积如山等着我去审读的稿件上,又将增加外公交给我的一份沉甸甸的作品,但我心里感到的是快慰。

为什么不呢?出生于1931年的外公从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走进光明美好的新中国,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从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上进、淡泊名利、温和敦厚,厚爱乡亲父老,对历史和知识心怀敬畏和热爱,直到耄耋之年仍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漫漫人生路,虽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但外公始终笑看一切,以宽容、淡定的平常心对待一切挫折和磨难。这样一位老人家是我的至亲,让我受益颇多,让我深感荣幸。我想,这篇长文,或将是晚年的他对自己人生的回望和总结。用自己的所学为外公做这件事情,我责无旁贷,我乐意为之。

过了几日,我便收到了外公的手稿。厚厚的白色A4纸上,外公的钢笔字已不似壮年时遒劲有力,但依旧工整流利。我大略通读一遍后,开始在电脑上一边录入,一边进行精读。

没想到,外公还颇有文体意识呢。他自言文章的写作形式似顺口溜般一韵到尾,为了顺口,文言、白话、俚语、方言全都用上了。“诗词歌赋都不像,杂乱无章,自古没有,斗胆自命为‘杂乱无章什锦文’。”他在注解中这么解释,我看了有些哭笑不得。

外公的长文题为《一心为粮油,一韵记春秋》,大致写的是他从弱冠之年就读农业专科学校到成为一名高级农技师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力图深造,努力学习,三度春秋,六届期考,物理良好,此外十科,科科优秀。林通要求高,全班众学友,无人得满分,余独占鳌头。经民主选举,五任学习股,学习起带头,参加学运会,三奖章到手。五五毕业,品学兼优,统一分配,就业浔州。”录入到此处,我仿佛看到年轻时成绩优异的外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前途一片大好的模样,心中有别样的温情在涌动。紧接着,外公开始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豪情壮志:“闲隙翻书本,农忙践陇亩;田间勤观察,农耕常用脑;种肥屡试验,病虫多研究;两广农科院,项目有挂钩,知识来源广,科技重交流,学问贵坚持,聚沙可成丘。胸怀耕作术,腹有稻粱谋,从业心神壮,务农胆气豪。运筹方寸间,丰收十万亩,粮增数千万,素志几成酬。”原来,当年初出茅庐,在桂平市农业局工作的外公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曾独自对40多顷农田进行了科学对比试验,通过实践收获了一些真正的知识,力避人云亦云。他坚持勤学多问,不懈向有识之士请教。我想,外公尝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甜头,而这不正是我们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农技工作中的体现么?

外公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地忙碌于田垄间,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如“创造高产苗,亩产万三斤。单产如此高,未见有报道”“首选萍乡红花草,不用信阳开花早;规程限播三斤种,改为四斤种一亩。为保接上菌,混合用根瘤。留长禾秆头,荫闭环境好;水施磷钾硫,晚稻收割后,马上要做到,营养供给早,有利根深长,旺盛结根瘤”。可见,为了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外公倾注了汗水、贡献了智慧,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欣喜和自得。诸如此类的例子,外公还列举了许多,我在录入的时候注意顺手修改错字等硬伤。

此时外公话锋一转,叙述了自己亲历的另一段往事。1966年,公社派他带领12名民兵到某大队主持工作。该大队的书记“带头瞒产,多产少报,私自分配,破坏征购;排除异己,意在封口,滥用吐旧”,众人皆苦不堪言。为了伸张正义,外公多方奔走,查证收集实情,详细向领导汇报,终于还了大伙儿一个公道。没想到,我们眼中性格温和、和蔼可亲的外公,在工作中遇到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人和事的时候,却是敢于硬碰硬、真斗争,不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这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机会,正值壮年的外公迎来了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好时光。镇里、县里都先后有意提拔他当领导,对此,他自认还不够格,表示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关怀,不敢领受。“专业学农技,学以致用好,不望有权势,但愿增粮油,专长能发挥,胜过当领导,务农卅七载,有成觉自豪。”外公在文中如是说。指导广大农民开展种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是外公的本行和专长,他更想在这个方面做出成绩,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外公作为县里的万亩杂交稻示范样板工作组组长,开展工作时受到过不小的阻力。外公不气不恼,有理有据地向县领导汇报有关种植杂交水稻的思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后来外公的建议全被接受并实行。

读到这里,想到年幼时在家乡吃到的粮食,很有可能就是农民伯伯们在我外公的辛勤指导下种出来的,突然感到十分可喜可亲。

外公淡泊名利,不追逐权势,而是把心思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学习和自我提升上,也用在关爱家人、回报乡亲上。他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外公痛斥了某个想通过行贿来求他通融准许售卖失效农药的人:“本身管植保,竟敢坑农友,为了几文钱,对党不忠厚,忘了宣誓词,良心已喂狗。”外公担心农民朋友们受不良商家的障眼法欺骗,辛苦一年颗粒无收,便苦口婆心地上门提醒他们,一定要睁大眼睛,不要买假农药、假肥料。在家庭生活中,外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了良好的家风,养育的几个女儿都在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外公少小离乡,却一直心系桑梓。从前,他总是寄钱和衣物回去;而今,通过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自身的努力,家乡人渐渐脱贫致富,他便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藏书和订阅的报刊一批批寄送回去,希望家乡人也和自己一样勤学不倦,用知识和文化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外公和我,从事的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业。只不过,外公过去几十年是在帮助农民们消灭田间地头的虫害,为以食为天的人们献上安全可口的粮食;而我要做的,是帮助广大作者消除书稿中的各种差错,谨防意识形态方面的导向问题,为对知识和文化如饥似渴的读者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读了外公的长文,我常常会想象他当年工作的情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小平说得好。奉告我辈基层农校友,共同努力献辛劳,助力祖国农业尽快赶超世界第一流!”这是外公写在长文结尾的话,文字朴素而有力量。外公只是基层农技人员,远远没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知道,他和袁隆平一样有着“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情怀和理想。外公叮嘱我,这本册子他的署名是“陈农”——外公姓陈,“农”字取自尝百草的炎帝神农。这个笔名道尽了外公对神农高风亮节、丰功伟绩的敬仰,故取神农二字谐音“陈农”,以纪念自己不悔务农的这一生。

外公倾注心力写下的这篇长文虽长,却还没达到正式出版物应有的篇幅,但我还是像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准正式出版物一样认真,尽管它的印数只有几百本甚至几十本。我和外公商量后,选取了青青的稻禾和饱满的花生粒作为封面的元素,一遍遍到文印店去盯着调整封面和内文的效果。终于,这本32开、大字版的册子付梓了。

提着装满外公作品的大纸袋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大口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清新油墨香。这是一种浸染,无形的浸染。就像外公的为人和精神在看不见的血脉和基因里,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里潜移默化。外公从我国“一五计划”时就开始奋战在农技战线上,而今,我是亿万个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的“画手”之一。我要做的,是从外公苍老的手中接过接力棒,保持从他身上浸染而来的本色,在火红的新时代里一步步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