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犹记儿时捉知了

2023-07-1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 季   网络编辑:周礼萍  

苏轼词云:“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知了是夏季最热情的歌唱家,无蝉鸣,不夏天。对我们而言,捉知了是夏天最快乐的事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捉知了的工具其实很简单,一根长竹竿加粘胶。最好的粘胶是和面洗出的面筋,粘性最好,知了粘上就挣脱不了。但大人不让我们浪费面粉,我们只好找树胶裹在竹竿头上。桃树的树胶多,但桃树少,所以我们最常用的还是蛛网。把竹枝弯成圆形,固定在竹竿头上,房前屋后攀上一层蛛网,捉知了的工具就准备妥当了。

夏风熏暖,知了躲在枝叶间召唤。我们举着竹竿,去村外的土路和河堤上粘知了。柳树上知了比较多,透过细长的柳叶和串串绿色的柳树籽,就可以看到黑亮的知了。粘知了讲究稳、准、快,举稳竹竿,对准知了,快速粘下去,知了一准跑不了。手抖了,没对准,下手慢,知了就飞走了。有些知了非常调皮,飞走前还会撒尿,星星点点落到我们的胳膊上。有些知了力气大,明明粘住了,还能挣脱飞走。

会叫的知了,腹部有两片半圆形的透明胶片,胶片覆盖着“音箱”,我们称它们为“老叫”。老叫如果偷懒,我们只需按一下它们背上棕色的壳,它们马上就会唱歌。那片棕色的壳是半透明的,我们叫它“镜子”,好比唱片机的开关,一按就叫,非常灵敏。捉弄小伙伴的时候,把知了悄悄拿到他耳边,猛一按“镜子”,知了大叫起来,总能吓他一跳。不会叫的知了,我们称之为“老哑”,不太受欢迎。

知了被粘住后,我们从蛛网上取下来当即掐去它们的翅膀,放进塑料袋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有时候运气好,一棵树上趴着好几只知了,站那儿不动就能一一捉住。村外的路走到头,往往就能粘到二三十只。如果哪天去得没有其他孩子早,就去河堤上粘,到半晌午,收获也不少。

粘回的知了,老哑一般当时就喂鸡了,老叫放进蚊帐里,吃过午饭,大人睡午觉,我们再把它们取出来,去树荫下玩耍,玩烦了再喂鸡。有一次,喂老叫给家里的猪吃,猪吞下去后,老叫还在猪的肚子里叫,猪摇着蒲扇似的耳朵,一副茫然的神态,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夜里去捉知了需要手电筒,到村外土路上,把手电筒打开,光柱对着树,几个小伙伴合力摇晃树干,树上的知了受到惊吓,纷纷飞向光柱,落到地上,用手一捂就能捂住。大人吓唬我们说路上有蛇,不让我们晚上往外跑,所以用手电筒捉知了的次数非常少。

知了没有蜕变之前叫做“知了猴”,住在土里。它们一般天刚黑的时候,爬出洞,爬到竹篱上、树干上,悄悄挣脱出外壳,经了露水,不待天明,翅膀就变硬了,飞到了大树上。吃过晚饭,拿了手电筒,去村外的树下,就能捉到知了猴。哪天起得早了,还能在篱笆上发现蜕变不久的知了,身体是白色的,翅膀是青色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还不会飞,轻易就能捉到。遇到雨天,雨水会冲毁知了洞,知了洞里灌了水,知了不等天黑就爬了出来,有些被我们捉住,有些直接进了鸡的肚子里。

有些孩子手笨,不会捉知了,但能拾到知了壳,也是很快乐的事。知了壳叫做蝉蜕,是一种中药,专门有人来村里收购,每个夏天,我们都能拾到很多,可以换来铅笔和作业本。

粘知了的习俗在我国的起源已久,古代食物匮乏,有食虫的习俗,而且食用的品种很杂,捉知了也是为了吃。《庄子》里就有“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蜩即知了。这个驼背老人用长竿粘蝉,技术娴熟,如探囊取物一般,真让我们自叹不如。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童年的夏天,总是和蝉鸣紧紧相连,抓住一只蝉,好像就抓住了整个夏天。转眼西风吹凉,蝉鸣渐稀,几场雨水冲平了地上的知了洞,夏天就渐渐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