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中小学生全国赛事“白名单”的公布,有助于学生、家长识别“山寨赛事”,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对全国赛事的精简和限制,减轻了教育负担,让教育回归本真,而不是被功利化。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7项竞赛进入名单。入围竞赛的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5年10月至2028年8月,在此期间每学年举办不得超过1次,累计不超过3次。
曾几何时,围绕学生教育的各类竞赛如野草般疯长,“奥数热”“编程潮”“作文争霸”等轮番上演。部分机构将竞赛异化为升学筹码,催生出“代考产业链”“证书黑市”,甚至出现“花钱买奖”“虚假宣传”等乱象。教育部公布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如同一缕清风,为当前略显浮躁的中小学生竞赛生态带来了理性与秩序。这份包含47项竞赛的清单,不仅是对竞赛活动的科学筛选,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竞赛“白名单”不失为守护教育清朗天空的一道坚实屏障。
竞赛“白名单”首先是一道“防火墙”,有效阻断功利主义对教育领域的侵蚀。过往名目繁多的竞赛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不乏打着“培养创新人才”旗号,实则贩卖焦虑、变相敛财的商业化赛事。这些竞赛往往与升学挂钩,成为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参与的“大比拼”。教育部明确要求“竞赛及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的规定,犹如一针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教育本真,而非制造“考试机器”。这无疑会让竞赛回归兴趣导向而非功利驱动。
“白名单”凝聚精准治理的智慧,为优质竞赛提供发展空间。入选的47项竞赛经过严格审核,包括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文素养等多个领域,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这种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机制,确保了竞赛活动的质量与价值导向。为每学年每项竞赛的举办规定次数,可有效避免竞赛泛滥对学生课业的干扰,彰显出张弛有度的治理艺术,既保障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的机会,又防止过度竞赛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
竞赛“白名单”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多元成才观。长期以来,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被埋没。通过规范竞赛活动,教育部门实际上是在为多元化评价开辟合法路径——让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绽放光彩,让富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在书画比赛中找到自信,让科技创新爱好者在机器人竞赛中大显身手。这种因材施教理念,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各行各业的未来领军人才,而非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潜力。
竞赛“白名单”是教育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守护教育清朗天空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竞赛;家长需摆脱“唯竞赛论”的焦虑,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机构应恪守教育初心,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只有让竞赛回归兴趣培养本源,不再成为升学的“敲门砖”,每个孩子才能在无过度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