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下楼买份热乎早餐,散步时顺路取个快递,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营养餐,修双鞋、裁条裤不用跑远路……如今,在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从蓝图变为日常,以时间为尺、以需求为度,把民生服务的“便利店”开到居民心坎上。这小小的一刻钟,不仅丈量着城市生活的便利度,更折射出民生福祉的厚度与城市治理的温度。
一刻钟生活圈,是民生福祉的“温度计”,直抵百姓最真切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幸福感,往往藏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细节里。对上班族而言,楼下的生鲜超市能缓解下班买菜的匆忙;对老年人来说,社区里的长者食堂、便民诊所免去了奔波之苦;对宝妈们来讲,家门口的托育点、儿童乐园让带娃更省心。这些看似细碎的需求,恰恰是民生“痛点”也是“痒点”。一刻钟生活圈不搞“一刀切”的标准化建设,而是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把“需要什么建什么”放在首位——老旧小区保留修鞋、配钥匙的小修小补摊点,新建社区配套托育、艺术培训等品质业态,让不同群体都能在“圈”中找到便利处。这种接地气的建设思路,让民生服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政策,而是触手可及的便利,让百姓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一刻钟生活圈,更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真功夫。建设一刻钟生活圈,看似是“建网点、补业态”的民生工程,实则是对城市空间布局、资源调配、业态整合能力的综合考验。它不是简单地把商铺“堆”在社区周边,而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功能适配:既要保证便利店、菜市场等基础业态不缺席,又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既要满足居民买得到的基本需求,又要推动商户升级实现买得好的品质追求。从我市“一圈一策”整合小修小补摊点,到多地推行“线上线下结合”的配送服务,再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规划便民网点,这些实践背后,是城市治理者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践行:通过调研倾听民声,协调整合资源,创新优化服务,让一刻钟的便利既不挤占公共空间,又能精准对接需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便利度到幸福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未来,随着建设不断深入,相信我市能够用一刻钟绘出百姓更长久的幸福指数,让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