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 > 正文

【桂海潮声】始终与党同心同德

2023-07-03   来源:当代广西网   作者:高  霞   网络编辑:周礼萍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并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102载,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尺度,也见证了一个政党苦难辉煌、书写奇迹的不凡历程。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作为9804.1万分之一,在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共产党员重温和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思考“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样子”,颇具意义。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战争年代,谁是不是共产党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那些作战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准是党员。”开国上将萧克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从战争年代“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到和平年代“平常时候看得出来”,讲的都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性。党员来自群众,但又不等同于群众。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比普通群众更能奉献、更能吃苦、更能付出。这一点,不仅在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等危急场合能看出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革攻坚等平常工作中也能看出来。无论是扎根基层的驻村第一书记,还是改革攻坚的业务骨干,抑或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普通群众、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学生,“一名党员一面旗”绝不是一句空话。共产党员的“样子”,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今年6月17日是黄文秀同志牺牲4周年,“我心中的长征”引发线上线下一大批人的缅怀和纪念。黄文秀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毅然投身百色这片红色热土的脱贫事业,因牵挂村民安危,风雨之夜失事牺牲在崎岖山路间,体现的正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这一品质特征。在她身上,“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一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敢于接“烫手山芋”、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和啃最硬的骨头的精神坐标,务必相同。站得出来、甘于奉献是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是在枪与炮、血与火中奋勇向前,是面对滔天洪灾时大声喊出“我先上”,是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和他人。

危急关头豁得出来。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出席抗日军政大学开学典礼讲话时提出,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个最后的决心是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牺牲精神的生动概括。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战场上叫响“跟我上”的是共产党员,抗击新冠疫情中首先进入最危险“红区”的是共产党员,张开双臂以血肉之躯护卫国土的是共产党员。难忘记,18岁的守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难忘记,83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赶赴武汉时,挤在高铁餐车小憩的画面。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是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它是党员党性的外在表现,更是党员发自内心、化为人格的精神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102载苦难辉煌,相比老一辈共产党员,新时代党员经受的考验要少得多,面临的残酷要轻得多,付出的牺牲也要小得多,但在危难关头面对利益取舍、生死抉择、血火考验终是少不了,党员始终与党同心同德非常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党独有难题”,强调“保持清醒和坚定”,指的就是努力让每一个“肌体细胞”都充满活力、每一块肌肉都更加有力量。千秋伟业,而今正风华。把我们党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清除侵蚀健康肌体的病原体,力避疾病缠身、永葆风华正茂,使命与光荣,在每一名共产党员。(执笔/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