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贵港市“摄影进万家 温暖全家福”摄影公益活动志愿者来到港南区木松岭社区101岁的老党员朱裕木家中,聆听他的红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家风。
隐藏身份 英勇斗争
朱裕木,1921年出生于港南木格周樟村周村屯。解放战争时期,进步人士在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中,大部分是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此时,朱裕木就是在木格中心校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参加了地下党的工作。
恢复木格党支部后,1947年7月中旬,木格党支部在腰岭小学举办入党对象学习班,先后吸收谭纪、谭洪、吴强、朱裕木、谭良驹等同志入党。正是这时,朱裕木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当时木格党支部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是发展党员;二是发动群众购买枪支,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
1947年10月的一个夜晚,朱裕木和同志们正在秘密工作。突然,一梭沉闷的机枪扫射过来,幸得其他同志把他摁倒在地,才躲过一劫。“当我回过神时,发现旁边的石头已被打出千疮百孔。”朱裕木老人回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全国胜利指日可待。为了迎接解放,做好接收的准备工作,10月中旬,六万山地委命令谭流将贵(县)兴(业)的武装联合组成大队,开往灵山参加整训。10月15日,170多人枪集中到木格岭护村,宣布贵兴大队成立,下面编为3个连和1个宣传队,朱裕木任三连指导员。大队成立后,便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朱裕木老人回忆当年革命情形:1949年12月1日,随着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木格区武装赶返原地接收政权。在翻越葵山时遇上敌人的一个侦察班,战士们沉着应战,很快就把敌人打败了。走到樟木塘,又和兴业县的一个伪自卫队发生了遭遇战,这次战斗很激烈,敌人经不起人民战士的英勇冲击,很快就被击溃,当晚解放了兴业县博爱乡,第3天解放木格。此时,这支部队改称为“贵南大队”,迅速扩编为4个连,并相继解放了木梓、瓦塘等乡。
随后,革命快速发展,积极配合解放大军解放贵南各乡。在此后的各大小战斗中,朱裕木积极发挥连队指导员作用,教育和带领官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部队战斗力,为解放战争胜利贡献应有力量。
民生为重 初心如磐
1950年3月,朱裕木复员后,服从党组织安排,先后担任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农业干部、盐业干部等职。由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倍加珍惜,朱裕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乐于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1962年,朱裕木进入广西盐业贵县盐站工作,开启了与盐为伴近20年的精彩人生。进入盐站后,朱裕木以盐为伴,以盐站为家,用满腔热情和务实工作态度,投入到盐业事业发展中。
“不管是制盐工人,还是仓勤、勤杂、办事员等,不管多累多脏的活,爷爷接过就干,毫无怨言。”朱裕木的孙女朱玲玲告诉记者,爷爷在盐站工作期间,时常在货运码头、火车站值夜,一守就是一个晚上,只为等待原盐抵达,第一时间送往工厂加工制作成食盐,确保群众“不断盐”。“若是赶上市场抢购风潮时期,十天半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之事。”朱玲玲说。
“做人一定要守本分,有底线,不能贪图小便宜。”这是朱裕木经常教育家人的话,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食盐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民生大事。由于工作勤勤恳恳,单位领导安排朱裕木负责盐站的批发工作。“当时爷爷负责食盐批发,可谓手握‘重权’,部分乡下的代销店负责人想要多拿货,时不时会拿着礼物和爷爷拉拉关系,但是爷爷从不为熟人行方便,都会解释清楚盐站的规章制度,不能坏了规矩,并把礼物一一退回。”朱玲玲为爷爷的清廉作风点赞,“那时候奶奶经常抱怨说,盐站才是爷爷真正的家。”
受朱裕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影响,朱裕木的儿子在20世纪80年代,也成为一名盐业人。14年前,朱玲玲通过考试也进入盐业单位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三代”。“成为盐业人,我才真正懂得爷爷当年的工作激情和为民情怀。”说起爷爷,朱玲玲总有说不完的话,“童年时代,爷爷在贵县盐站煮盐、上盐坨、搞战备、收盐金、做分装等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优良家风 润泽后人
朱裕木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老人,为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其一生始终以身正立教,弘扬红色家风,传递家国情怀。
“党的教导要永远牢记在心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在朱裕木的外甥女李慧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退休后,朱裕木的生活总是以书报为伴,外加一台收音机,每天清晨定时收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在朱裕木老人的影响下,每日清晨收听新闻已成为朱家人多年的习惯。“你要是与我们同住,肯定会被我们闻鸡起舞般收听新闻的场面所逗乐。”李慧调侃道。时至今日,朱裕木老人仍保持收听新闻、与子孙们讨论时事政治的习惯。
“忠诚,简朴,奉献。”说起朱裕木老人的为人,朱裕木的二儿子朱以宽用三个词来概括。朱裕木多次举贤让能,放弃提拔机会,在基层岗位上甘为人梯,一生清贫。“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家风,忠诚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便是朱家家风的最大底色。”朱以宽对记者说道。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人民教师李慧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到老宅照顾外祖父,陪他读书、看报、写字。“外公时常督促我要努力工作,多为国家培育人才。感觉外公不仅是我的长辈,更是我的老师。”李慧感慨道。
朱裕木老人的革命精神就像一粒种子,在朱家后代中生根发芽。该家族一共有7名共产党员,其中多为人民教师和公职人员,他们从老人手中接过革命接力棒,用行动践行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奉献,续写着红色革命新篇章。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初心不改。朱裕木老人总是坚定地说:“我始终忠于党和人民,为国家、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