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分别作了报道。
据了解,该工程范围涉及我市的桂平市、平南县及来宾市的兴宾区、武宣县等桂中旱片区域,设计灌溉面积100.1万亩,以已有水库作为主要水源,以在建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库区自流引水和黔江、浔江提水作为补充水源,新建渠(管)道652公里,新建及恢复13座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工程建设总工期为60个月,第一年拟同时开工建设南木补水干管、十八山输水隧洞。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贵港、来宾等桂中典型干旱地区骨干水利工程缺乏、耕地灌溉保证率较低等问题,保证项目区粮食生产安全和村镇供水安全。
该工程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配套工程,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中灌溉功能的重要体现。它的开工,是大藤峡在新时代扬梦奋进的又一强音。
大藤峡梦,在新时代被“点燃”
桂平位于郁江、浔江、黔江三江交汇点。据史载,从北宋至清代,桂平人以船为马,在这三江交汇处开辟了景观独特的广西“茶马古道”。
桂平市南木镇黔江河段,有一个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大藤峡。广西“茶马古道”的独特,一是指旖旎的自然风光;二是指大藤峡河道曲折、江流湍急、滩险密布的景象。因此,历史上在这水路上的商贾及下游的桂平、平南、梧州等县市,时常遭受水灾,损失重大。
晚清同治年间,桂平人周溯贤考中进士后在外地做官,成功在江西促成赣江筑坝工程,疏浚河道,利于农桑,福泽民间。后他因丧母回浔守制,居家两年间仔细考察桂平城郊黔、郁两江沿岸地势,结合自身兴修水利撰文建议当局“在黔江之弩滩(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处)、郁江之马流滩(现桂平航运枢纽工程处)各开筑石渠一道,引大河之水分流于小河,而于小河之下筑石闸储水,以旁通各乡”。他希望这一愿望早日实现,让桂平市南木、寻旺片的田地变瘠为利。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西江水利枢纽之设想,工程范围包括“自三水至梧州”“自梧州至柳江口”“自浔州至南宁”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珠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第一轮珠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提出大藤峡水利枢纽的轮廓性规划。在国家的邀请下,一批前苏联专家来到桂平,对大藤峡进行勘测。至此,大藤峡水利枢纽之梦,上升为国家大事。
桂平人为之沸腾!可因多种原因,工程搁浅。
1986年,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再次提到大藤峡工程。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广西、广东联合呈报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明确工程以防洪、航运、发电和水资源配置为主,兼顾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控制流域面积19.78万平方公里,其中航运设计船闸通行能力由原来的1000吨级提至3000吨级,与广西大力建设黄金水道的战略构想无缝对接。
2014年10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务院批准。珠江是我国径流量第二大河,被誉为水能资源“富矿”。在国务院批复的《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中,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被确定为10个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位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黔江河段,控制着西江流域面积的56.4%和西江水资源量的56%。
2014年11月15日,总投资357.36亿元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人民至上,移民过上舒心生活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357.36亿元,总工期9年,主体位于大藤峡峡谷出口处,下游距广西桂平市区6.6公里,分左右岸两期施工,左岸工期5年,先行建设左岸泄水闸和厂房坝段、船闸及副坝工程等;右岸工期4年,主要建设右岸泄水闸和厂房、黔江主坝鱼道等。
大藤峡水利枢纽库区涉及桂平市、武宣县、兴宾区、象州县、柳江区、鹿寨县等6个县(市、区)、3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搬迁人口1.9万人。
2015年春,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工作迅速展开。桂平市南木镇弩滩村群众是首批搬迁对象。看到古梦今圆,年过七旬的温国杨很激动:“我们盼了几十年的事,国家来搞建设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配合。”该村黄秀莲第一时间和家人从原来160多平方米的楼房搬进临时安置板房。她说:“国家事,是大事,一定要支持。”
为使所有移民搬得顺心、过得舒心、发展有信心,贵港、柳州、来宾3市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理念,6个县(市、区)的800多个单位成立移民工作班子,明确职责,对口各移民点,全力协调。桂平市在首批304户1080位村民的搬迁中,该市公安局领导带领工作组合力奋战征地、搬迁、补偿等环节。有一“钉子户”韦老伯说什么也不愿离开村庄,工作人员卷铺盖到征迁现场陪他同吃同住半个月,直到做通思想工作。工作组走村串户,认真做好每家每户的登记造册工作,确保了第一批304户1080位村民在一定期限内顺利迁出,近3000万元补偿款合理发放。
贵港、柳州、来宾3市首推依法搬迁,挂图推进、任务倒排,同时还做到温情服务“三个到位”: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解释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在顾全大局的共识下,群众签了征地协议,砍了竹木,收好农作物,领到补偿款,配合政府在3个月内完成一期工程1850亩的征地工作,使运河下航道出水口、料场、船闸、移民安置点、营地等项目用地,快速获得安排。随后,需搬迁的1万多人口,按党委政府的安排,有序迁进移民安置区。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跟踪服务下,搬迁移民朝着“发展好”的方向努力。搬迁到桂平市大城塘移民新村的周萍,每天从小洋房下楼,骑着电动车和十几位乡邻一起到离家3公里的金龙村农村合作社劳作,每天收入百元以上。
大藤峡蓄水后,武宣县城东部形成一个总面积9000亩的七星湖区。为此,武宣努力把本县3个移民新村打造成江南水乡,涉及农游、休闲、观光、采摘等旅游项目。村民黄振熬迁进移民新村后开了第一家农家乐,第一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总体上贵港、柳州、来宾3市的干部做到“三个到位”,是圆满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主要原因。这“三个到位”是:政策法规宣传到位,社会支持率达85%以上;政策法规执行到位,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实物指标、人口界定、村组财务、补偿金额“六公开”制度;监督到位,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检查组,全面检查移民政策落实情况,抽查了3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的1.6万户移民,安置到位率、移民资金到手率、基础设施落实率均在98%以上。
鏖战犹酣,树水利事业时代丰碑
项目开工后,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大藤峡公司)建设团队每天踏着热火朝天的节奏,挑战高难技术,构筑中国水利事业的新时代丰碑。
水利项目的船闸工程,是重头戏。2015年9月,由上游引航道、上闸首、闸室、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组成的线路总长3735米的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工程启动。工程不但要面对高温多雨、岩溶涌水、地质条件复杂等考验,还要面对人字闸门毫米级安装误差控制、底枢蘑菇头铸锻、国内水头最高单级船闸输水系统设计等技术挑战。
大藤峡公司工程部高级工程师赵光辉介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主坝体设计为重力坝,可承受相当于200辆火车头的水流推力。珠江是我国流量第二大河流,水利枢纽工程船闸的通航能力为3000吨级,要拦截江水,需要动用超越三峡大坝的“超级闸门”。为此,大藤峡公司与闸门生产单位组织团队刻苦攻关,在设计、生产制造及安装实践上吸收三峡、葛洲坝等建设船闸的经验,获得重大技术突破。2018年以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入混凝土浇筑和金结机电制造安装双高峰期,每天24小时有4000多名工人三班倒加速建设。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左岸泄水闸、厂房、船闸等主体工程建设推进顺利,船闸设施具备安装条件,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如期达成各项节点目标,成功进入试通航最后冲刺阶段。
2019年3月27日,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启动首次船舶过闸试验。5月17日,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下闸首人字闸门启动安装。
紧盯“2019年11月要实现大江截流”的目标,大藤峡公司面对工程所处河道流量大(多年平均流量4150立方米每秒)、河床深(截流处最大水深约26米)的实际情况,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西水利厅加强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加密水情、雨情监测预报,严格控制下泄流量的有力支持下,成立了大江截流指挥机构,下设现场施工、水力学指标监测等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参建各方团结协作,成功克服高温多雨、洪水频发、强台风袭扰、地质复杂等困难,昼夜奋战18天,出动大型机械100多台套,贮备大块石、钢筋笼、四面体等抛投料12万立方米、石渣140万立方米。2019年10月26日13时58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填平龙口,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提前一个月成功实现大江截流,黔江水流改由已建成的左岸泄水闸平稳下泄。
2020年春节期间,为确保按期实现蓄水目标,大藤峡工程2000多名建设者驻守工地,日夜施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藤峡公司严格按照党中央、水利部党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一手抓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的部署要求,有力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工程生产建设,工程按期实现船闸人字门无水调试、首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第二台机组转轮和转子吊装、第三台机组定子吊装等8个重要节点目标,确保满足一期下闸蓄水要求。经验收,14614个单元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4.7%。
福泽千秋,建设与生态共存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的流域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工程完工后,通过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可大幅提高珠江三角洲防洪标准;增大船闸通航规模,年运输货物5189万吨;年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0万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供水安全,是流域防洪安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和区域电力安全的重要保障。
这个骨干工程,以其尖端的技术和生态理念的实践,虽尚在建设之中,但已初步释放强大的能量。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多项建设指标创下国内乃至世界之最,如船闸下闸首人字闸门高47.25米,宽20.2米,面积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为当今世界最大闸门;水电站总装机1600兆瓦,年均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左、右岸共配备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装机容量200兆瓦,技术指标位居国内同类型机组首位;泄水闸弧形工作闸门推力负荷71000千牛,位于国内闸坝式工程前列。此外,为全面推进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藤峡公司还创建了独特的双鱼道布置工程,每条鱼道长约3公里,满足红水河珍稀鱼类洄游繁殖的过坝需求,国内罕见。
2020年9月,大藤峡水利枢纽水库一期工程全面投入运行以来,功能立杆见影。
防洪方面,2020年成功应对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确保了工程、库区以及下游防洪安全。今年春节期间,受潮汐影响,珠江河口咸潮进一步加剧,西江干流磨刀门水道珠海、中山等地取水遭受较大影响,澳门用水也面临威胁。为确保春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大藤峡水利枢纽两次应急调水共2.4亿立方米,相当于调配17个西湖水量,充分发挥了珠澳供水保障第二道防线作用,有效抑制珠江河口咸潮上溯,显著提高珠澳供水系统抽抢淡水几率,满足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用水需求。
在清洁能源方面,2020年4月30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三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昼夜飞转,累计发电3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140万吨。其中,今年3月份累计完成发电量4.35亿千瓦时,创投产以来单月发电量最高纪录。这些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沿着供电线路流向千家万户和工矿企业。
在水上交通方面,累计已有2.1万艘船舶通过大藤峡水利枢纽,核载量达4200万吨,带动超42亿元产业发展,开启了广西通江达海的“新黄金时代”。
在生态保护方面,由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创建了国内独特的“一保育中心、双增殖站、双鱼道、五人造生境”水生态保护体系,成为了珠江流域最大的鱼类繁育基地,保护了珠江水域内珍稀鱼类不受工程建设影响,可正常回流、产卵。近两年来,大藤峡公司组织投放各类鱼苗260万尾以上,有效保护了珠江—西江生物多样性。
在一期工程充分发挥其“高能”之时,开工建设近三年的二期(右岸)工程,于今年4月5日通过水规总院安全鉴定,4月25日通过挡水阶段验收。至此,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全线具备挡水条件,工程建设步入全新阶段。
【记者手记】领略大藤峡风采
张日芳
笔者最初知道大藤峡,是学生时代前往桂平的一次旅游。后来关注大藤峡,是在记者职业生涯对水利领域的探求。
这条广西最长的峡谷,几乎所有人在提到它时都会说:那峭壁上的“大藤峡”三个字,是毛主席题的。
这次采写,文中没写这一内容。但笔者一直相信,伟人的题名,是在对独特地势的欣赏之外,对这方生生不息的水土寄予厚望。
大藤峡,是一座宝藏。
在水患和水利之间,有一个久远的梦想,人民的梦想,在新时代被国家“点燃”——在国务院的批复下,8年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珠江流域为之一振,这个峡谷沸腾起来了。
一个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如何在桂平这个峡谷上生成?随着工程的推进,我们打开了眼界,移民大搬迁、峡谷上日夜挥臂的大型机械和建设者、“天下第一门”的安装、壮观的大江截流、大藤峡机组首次发电……这片热土,留下了多少建设者的辛劳和汗水!
建设8年,大藤峡水坝横卧在峡谷之上,蕴藏着强大能量,福泽社会。它的横空出世,是强国之象征,更是广大人民尤其是贵港人民奋勇向前的轨迹。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对于保障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在内广大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的功能,也将溢发出它的光芒。
大藤峡,且让我们不断地去领略它的风采。
大藤峡水利枢纽全线挡水,工程防汛能力进一步提升。图为6月9日拍摄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全景。(记者熊耀章 杨喆摄)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船闸通航,左岸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桂平市委办供图)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南木江副坝仿生态鱼道。该通道模拟天然河流生存环境,如鹅卵石、淤泥、水草、坡湾道等,满足洄游鱼类过鱼需求。 (记者张思摄)
大藤峡工程鱼类增殖放流助力流域生态保护。(记者熊耀章 杨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