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感谢网格员!我们收到工资了!”近日,当事人吴某在电话中向港南区人民法院桥圩人民法庭法官和网格员道谢。
2019年,李某承接某项目工程后,雇请吴某等数十名工人到工地施工。工程已完工4年多,李某因资金周转困难,一直没有支付工钱。工人将李某诉至法院。桥圩法庭认为,该案适宜委派给李某所在村的专职网格员调解,于是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该案予以委派。“老李,你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如果拖欠工人的工钱,乡亲们怎么看你?其他老板还敢与你合作吗?”网格员收到委派任务后立即进行劝说。经过网格员与李某耐心沟通,李某按照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付清拖欠工人的16万元工资。“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后,我们镇、村干部与法庭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仅增加了我们化解矛盾纠纷的底气和自信,也让矛盾纠纷的化解更有实效。”港南区桥圩镇平安法治办的干部说。
这是我市两级法院(以下简称“贵港法院”)开拓多元解纷路径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把前端多元化解、中端实质解纷、末端综合治理“三端解纷”融入我市的“红格善治工程”,推动完善“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共治解纷模式,“抓前端、治未病”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从“有”向“优”转变。
“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感谢法官,我们都拿到工资了!”近日,在港北区人民法院大厅,一群工人数着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这起涉及330余名工人的案件妥善解决的背后是贵港法院打开基层治理的“密钥”。
时间回溯到2019年6月,位于贵港市区核心位置的某高端楼盘正式开工建设,330余名工人被雇用施工。然而,结算工程款时,工人却拿不到工资。多年来,工人们多次催讨工资无果,便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投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接到投诉后,立即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向港北法院反馈。
由于该案涉及人数众多、拖欠金额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港北法院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沟通核实情况,并共同组织各方当事人调解,确定调解方案。法院多次与总包公司、劳务公司法定代表人沟通,释明拖欠工人工资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官还引导工人推选3名诉讼代表组建诉讼代表群,核实工人的身份和收款账号等信息。“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我们及时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把劳动争议妥善化解在前端。”港北法院立案庭庭长叶星球谈起这起案件有感而发。目前,拖欠的1100余万元工资已全部履行到位。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实“三端解纷”的多元共治模式,在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贵港中院联合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市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新模式和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劳动争议化解关口前移。2024年,贵港法院通过诉前调解、诉前调确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195件。
贵港法院还推动辖区所有人民法庭积极融入“红格善治工程”,通过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与辖区乡镇的婚姻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治理单位构建联动解纷机制。
截至目前,贵港法院已推动982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辖区基层治理单位入驻率达100%。“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共治解纷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2024年,贵港辖区人民法庭受理案件6442件,同比下降1.83%。
“求合作”探索“护企路”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港南区羽绒产业借“力”攀登,但在新领域、新模式下将面临哪些法律难题?法院该如何助力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让新质产业健康发展?对于贵港法院来说,这些都是新的“时代考题”。
“如何进一步妥善化解商事纠纷,提振企业创新信心?”“企业破产风险能否提前预警?”近日,桥圩法庭与港南区工商联召开联席会议,就如何释放职能效能、以法护企暖心安商进行沟通协商。会后,港南区人民法院和港南区工商联联合出台《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法院桥圩人民法庭与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商会关于建立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
目前,桥圩法庭已与港南区工商联、港南区羽绒产业商会等组织开展协调联动沟通会6次,前端化解涉企纠纷12起,开展涉企普法宣传活动40次,印发《企业法治营商提示指引》手册送至260余家企业负责人及企业高管手中,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这是贵港法院护航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港法院致力于探索创新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不断提高涉企矛盾纠纷化解质效。贵港法院聘请了包括各县(市、区)工商联人员、商会人员、行业专家、律师和工会代表等在内的339名特邀调解员、20名专门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法官以及6个特邀调解组织组成专业调解团队,综合运用“线下、线上调解+法院司法确认”的工作新模式化解纠纷。截至目前,贵港法院通过该机制共化解涉企商事纠纷502起,为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注入新动能。
“办一案”实现“治一片”
近年来,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矛盾频发,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类纠纷标的额不大,却关联着每家每户的幸福指数。为了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贵港法院依托“红格善治工程”和司法服务站,构建“调解前置+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推行定期下访、摸排纠纷、提前介入、多调联动的“四步化解法”,形成了以分析物业费到位率为切入点、以诉前调解为主流、以司法裁判为示范的递进式物业纠纷预防化解链条。
近日,平南县人民法院大安人民法庭通过“调解前置+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成功推动辖区13个住宅小区的412起物业纠纷化解于诉前。与此同时,大安法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对法庭近三年来受理的相关民商事纠纷案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所辖乡镇高发多发的案件类型,并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原因。法庭干警通过走访当地党委、政府、村委会等,问计于民。最终,法庭干警结合辖区6个乡镇的“乡情”“镇情”,撰写形成6份“一镇一策”调研报告。
就这样,一份服务辖区乡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良方”交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手中。
“向前延伸是服务,向后拓展是治理,案后治理就像医生治病救人,不仅要在救治过程中全力以赴,更要做实末端综合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贵港中院院长唐波说。
如果说“判后有对策”是一种细致与责任,那么“诉后有建议”则是一种智慧与担当。近年来,贵港法院依托司法大数据资源,对多发类案纠纷深入分析,找准病灶,把脉开方。
“贵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我们在办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发现某乡镇的商标权纠纷案件多发高发,特提出以下建议……”近日,贵港中院、覃塘区人民法院在办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我市该类纠纷集中在某乡镇,且主要侵权形式为侵权人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提供的商品链接中,大量使用被诉侵权商标进行宣传,或者是侵权人得到订单后,未经许可就擅自使用他人的商标进行销售。因此,为了推动知识产权纠纷的前端化解,两级法院联合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司法建议。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司法建议后,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执法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经营主体5450家次,查处侵权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38件,案值160.2万元,罚没522.83万元。
一份建议,一份反馈,形成了有“建”有“纳”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突出问题的有效整治,进一步完善了行业治理。
截至目前,贵港法院受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36件,案件受理数同比下降45.77%。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工作站共审结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40件,当庭和解8件,服判息诉31件,自动履行21件。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前端、治未病’重要指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关键。贵港中院将继续坚持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动做实‘三端解纷’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做深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唐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