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手艺人故事系列之一
为了不涨价,这对湖南夫妻30多年守在街边修修补补
全媒体记者 张庆杰

10月31日,黄快发夫妻在市城区富士新城街头摆摊补鞋、修伞等。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在市城区富士新城街边,两辆三轮车、两三箱工具、一把遮阳伞,便是黄快发夫妻坚守了30多年的小“阵地”。从湖南邵阳来到贵港,他们从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到骑着三轮车定点出摊,从青丝走到白发,也从异乡人守成了贵港人,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留给了贵港这座他们深爱的城市。
与鞋结缘,扎根贵港
10月的最后一天,市城区富士新城街边,黄快发和妻子唐小花正在补鞋修伞,丈夫手拿刀具削皮,上线,打磨……一气呵成。
“我们这辈子,算是和鞋子分不开了。”黄师傅笑着说。早年,黄师傅进过鞋厂,熟悉鞋子的每一处构造,后来便靠着这门手艺谋生。1993年,他们来到贵港,被这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友善的街坊所吸引。“那时候就觉得,这里热闹,有人情味。”从此,他们就留了下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清晨6时30分,夫妻俩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好一天的饭菜,吃好早饭便骑着三轮车从租住的家中出发,7时30分开摊,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回家。30 多年的光阴,就在这一针一线、一锤一敲中静静流淌。
匠心服务,真情待人

长年累月的修补生涯,黄师傅的双手长满老茧,指关节因长期用力而变形。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摊位上,夫妻俩有着自然的默契与分工。丈夫主要修鞋、上油,而妻子擅长修伞、换拉链。无论活儿多脏多小,他们都接,而且一定要修到顾客满意。长年累月弯腰坐在小凳上,他们的颈椎和腰椎早已不堪重负,双手也长满了老茧,指关节因长期用力而变形。
“累是肯定的。”黄师傅坦言,“但回到家里,我们互相揉揉肩、捶捶背,说说话,累也就散了。”在他们看来,身体上的劳累,远不及精神上的满足。“看到人家拿着修好的东西,笑着跟你说‘谢谢’,那种感觉,比什么都强。”黄师傅说。
常有熟客劝他们:“租个铺面,就不用风吹日晒了。”唐师傅总是笑着摇头说:“铺面成本高,收费就得涨。我们在街上摆摊,大家修得起,这活儿才能长长久久。”这份朴实,让他们成了街坊邻居心中值得信赖的人。正在补鞋的一名老顾客告诉记者,数十年,他的鞋、伞、皮带都交给他们修补,手艺好,人实在。
热爱贵港,感恩生活

中午时分,黄快发夫妻轮流吃饭。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靠着这个不起眼的小摊,他们不仅维持了一家生计,养育了3个孩子,还培养出了一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这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孩子有出息,我们心里就踏实了。”聊起孩子,夫妻俩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非常热爱这里。”黄师傅满怀深情地说,“等我们干不动了,可能会回湖南老家,但贵港永远是我们另一个家。”
如今,黄师傅63岁,唐师傅58岁。他们依然每天出摊,用那双长满老茧却无比灵巧的双手,为街坊邻居修补着生活的点 点滴滴。每天一两百元的收入,每月300元的房租,日子过得简单而满足。
“只要还能干得动,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黄师傅望着熟悉的街道,笑容淳朴而坚定,“大家需要我们,我们也能给大家带来点便利,这就够了。”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