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魏木连(左一)在教学员制作铝线盆景。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我叫魏木连,网名叫“铃声”。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就是在家乡——平南县大坡镇杏村的青山脚下,把松枝的苍劲、铝线的冷硬,都揉进了盆景创作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20多年前,我的爱人卢新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汗水砸在地里,只够换回温饱。直到有一天,他的伯父带着一盆盆修剪得雅致的山松回到山村,大家嘲笑伯父是吃饱了撑的,瞎折腾。但新才却蹲在盆景园里挪不开眼,看伯父修枝护叶,听他讲述盆景里的“留白”与“风骨”。
他成了伯父园里最勤快的学徒,从辨认松桩到设计造型,手掌磨出老茧,眼里的光也越来越亮。2000年,因为盆景,我和新才相识相爱。结婚后,我们一起上山采桩、育苗,护理盆景,开始慢慢学习盆景栽培。
2013年,我们来到广东江门创业。初到异乡,花木场的生意冷清得像寒冬,为了活下去,新才去厂里打零工,我伏在灯下给服装厂画图纸,夜里算着收支,常常一夜无眠。可我们总记得老家山上的那些松,便把它们运到江门,精心养护着,再带着它们去参展、参赛。没想到,那些带着家乡泥土气息的山松,竟在异乡赢得了掌声。
订单慢慢多了起来,可货源成了新愁。2016年,我们望着窗外的霓虹灯,心里却满是故乡的青山,最终决定——回杏村去,扎根家乡。
转折发生在2017年。一次,我们外出参加盆景活动。1个月后,回家时发现园里的山松枯萎了不少,松针落了一地,我们心疼到饭都吃不下。那天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盯着桌上的铝线出了神:松枝会枯,铝线不会,能不能用它做成常青的“松”?
我把想法告诉新才,他却劝我:“别瞎琢磨。”可那股劲儿上来了,哪里压得住?等他睡着了,我悄悄摸出铝线和钳子,在台灯下,一点点模仿山松的姿态——缠绕、弯曲、塑形,指尖被铝线磨得发红,却越做越投入。
天亮时,一盆“迎客松”摆在了桌面上,松枝遒劲,针叶分明,竟有几分以假乱真的模样。新才醒来看到,眼睛都亮了,激动地说:“咱们一起做。”
我把第一批最好的铝线盆景拍照发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平台,很快卖出了100多件。但没过多久,这些产品就因铝线掉色、生锈等原因被退回。我不甘心,和新才去市场找了5家铝线供应商,拿着5种不同规格的铝线回家,经过碱性液体浸泡、太阳暴晒等测试,最终选择了质量最好的铝线原料,编织出来的铝线盆景质量更好,不轻易掉色、生锈,轻轻一吹灰尘就掉了。
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掉色、生锈问题解决后,运输问题又跳出来。我们的基地离县城远,快递上门不方便,只能自己运出去寄递。经过一路颠簸,还没有寄出去,盆景造型就被压变形了。后来我们和快递公司达成了合作,由快递公司提供木箱、塑料薄膜等打包工具,每隔两天上门收件,快递费还打8折,成本下降了不少,销量也逐渐好起来。
我们的生意慢慢好起来,村民纷纷上门请教,问能不能也教他们编织铝线盆景。我们索性敞开大门,免费教学,帮大家卖作品,现在已经教了200多名学员,最远的学员来自广东佛山,有些学员在城里开铝线盆景实体店,自己当上了老板。每次听到学员卖盆景赚钱了,我觉得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现在,我们除了做盆景,还做铝线儿童玩具摆件,简单易上手,许多村里的妇女做好拿去摆摊,销量很不错。今年前10月,我们卖出了12万件铝线手工艺品,产值280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
常有人问,怎么把一门小手艺变成乡村一个大产业?每逢这时,我总想起那些夜里的灯光,想起缠绕在指尖的铝线,想起山间的松。其实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把热爱扎进故土,把坚持熬成时光,再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成盆景里的模样——苍劲、鲜活,且充满希望。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