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10月15日上午9时30分,市妇幼保健院18楼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婴儿啼哭声伴随着机器急促的警示音响起,科室副主任潘雪玲快步走到暖箱前,指导医生为患儿开展脐静脉置管手术。
中途,又一阵警示音响起,潘雪玲顾不上喘口气,赶忙与同事为另一名新生儿展开急救。待情况全部稳定后,她又带着护士查房、看病历、讨论治疗方案。
潘雪玲 (左一) 在指导医生为患儿开展脐静脉置管手术。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这是潘雪玲的工作日常。从事新生儿相关工作13年来,她在工作岗位上始终践行医者初心、弘扬工匠精神,与团队一起成功挽救超600名危重新生儿,其中有妊娠24周,体重600克、520克等,不断刷新贵港市最低出生体重儿成功救治纪录。今年8月,潘雪玲荣获2025年“贵港工匠”称号。
“忙起来就跟打仗一样。”潘雪玲回忆说,去年新生儿科曾在一天内同时收治8名危重新生儿,最轻体重仅520克。他们没有家属陪护,部分急危重症患儿上着呼吸机、插着鼻饲管,随时可能因为病情变化而需要抢救。“我们需要24小时监控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这里的医护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潘雪玲说。
潘雪玲记得9月11日早上7时许的那次抢救。一名新生儿发生肺出血,突发肤色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自气管导管内涌出新鲜血液,情况紧急。她迅速调节呼吸机参数,其他医护人员立即吸引血液并应用止血药物,团队默契配合,经过两天一夜的抢救,患儿转危为安,20多天后康复出院。“那一刻,监护仪上趋于平稳的参数比任何勋章都珍贵。”潘雪玲说。
新生儿科重症患儿的救治难度高、风险大,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潘雪玲作为新生儿科副主任,始终坚守在急危重症抢救一线,联合产科、超声科、放射科等专家共同会诊,近两年抢救感染性休克、超低体重儿等危重新生儿100余例。科室墙上挂满的锦旗,是患儿家属对她和新生儿科团队最大的肯定。
从事新生儿科医疗救治工作13年,潘雪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从容冷静地面对各种复杂病情。2022年,潘雪玲与科室团队成功救治胎龄仅24+6周、体重600克的超早产儿,创贵港市最低胎龄及最低出生体重存活纪录,首次突破脐静脉置管技术难题。历经155天精细化救治后康复出院,宝宝没有脑白质软化及视网膜病变等后遗症,目前生长发育良好。这一案例被《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收录,填补了医院超早产儿救治空白,推动贵港市新生儿救治水平迈入全区前列。
2024年担任新生儿科副主任后,潘雪玲带领团队再创生命奇迹,成功救治胎龄25+2周、体重520克的超早产儿,再次刷新贵港市最低出生体重救治纪录。
作为科室副主任,潘雪玲不仅自身业务过硬,还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从治疗操作规范到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她都耐心指导。此外,她还十分注重实操。为了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她在暖箱旁连续观察4个多小时,从新生儿的细微变化中评估病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这种务实精神也影响了科室医护人员。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凝聚力强,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多次出色完成救治任务。
“潘主任在工作当中有责任、有担当,也很有温度,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新生儿科主治医师严永盛说。
面对“贵港工匠”的荣誉,潘雪玲最珍视的是患儿家属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信赖与肯定。她直言:工匠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个深夜的团队协作的成果。
晨光透过监护室的玻璃窗,照在保温箱里熟睡宝宝的脸上。潘雪玲轻轻掖好被角,转身走向下一个病房。她的脚步轻快而坚定,正如13年前那个初入职场的青年,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在守护新生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一名医疗工匠的赤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