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一家两代7人当教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5-09-1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姜佳坤 郭 苔 见习记者 罗可怡  

李笋在高占小学给学生上壮语文课。

备课、摸清学生情况、谋划新学期教学工作……9月开学季,覃塘区蒙公镇高占小学老师李笋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这样的场景,与她儿时记忆中的开学季如出一辙。

那时,每当新学期来临,李笋总能看到姑姑、姑丈、堂哥、堂嫂忙碌的身影。年幼的她尚不能完全理解这份忙碌背后的深意,直到自己站上讲台,才真正懂得“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歌词,正是李笋一家两代7人教书育人的生动写照。

言传身教,育人先育己

李笋的二姑李雪林、三姑李雪海,都是从民办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公办教师的乡村教育耕耘者。

1983年,19岁的李雪林高中毕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高中生尚属稀缺文化人。那时,李雪林白天在地里忙农活,晚上则拿起粉笔成了村里扫盲班的老师。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出色的教学效果,一年后,她成为蒙公镇高占小学一名代课教师。此后,初中毕业的李雪海也到该校当代课老师。

深知自身学历和专业知识还有差距,姐妹俩约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她们常常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参加教学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妹俩先后拿到贵港市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此后,李雪林、李雪海先后考上公办教师。

即便“转正”了,姐妹俩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丝毫懈怠,她们又陆续报考函授大专、本科课程。“那时候,我们总想着多学一点、多提升一点,才能教好孩子们。”回忆起过往,今年60多岁的李雪林自豪地告诉记者。尤其是李雪海,43岁那年还毅然报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那时候,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想跟上进度,就只能比别人多花时间——别人背一遍,我就背三遍、五遍。”回忆起这段刻苦读书的日子,李雪海满脸自豪,那些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成为美好的回忆。

从事教育工作的数十年里,李雪林、李雪海姐妹俩把全部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忙的时候,一个人要带好几个班的课,学生的作业、试卷堆成小山,白天改不完的作业就抱回家,常常改到后半夜。即便如此,她们从没有过一句抱怨。“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学生有出息,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是她们对学生的殷切期盼。

凭借着这份坚守与付出,姐妹俩获评为优秀老师,并获得副高级职称。

扎根乡村,坚守育人初心

李笋的姑丈、李雪林的丈夫胡榜航,不仅扎根乡村教书育人,还多次参与全国两会壮文翻译工作,2019年获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成为覃塘区建区以来首位取得正高级职称的教师。

2019年12月17日,胡榜航在办公室备课。

1981年,广西恢复壮文推行使用工作。3年后,20岁的胡榜航考取广西壮文学校,毕业后便投身壮文进校试点工作,来到高占小学任教。

那时,孩子们努力理解普通话却一知半解。而壮文贴近民族母语,更能帮助孩子理解、学好汉语。胡榜航与同事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参与广西教学研讨,提出16字壮语文教学方法。该方法1994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语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从1993年起,胡榜航开启壮语教材编写之路,累计编著各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96册,其中主编28册。2007年至2008年,他以港北区奇石乡平治村和蒙公镇高占村高眼屯为例,完成壮语方言词汇调查,并整理出方言音系,引发业内关注。

2006年至今,胡榜航先后5次为全国两会文件作壮语文翻译。

胡榜航与同事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参与广西壮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他主持或参与3个省级项目的实践研究,其中,“壮汉双语教学对学生汉语文习得帮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乡土化、课程化、一体化: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8年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21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受胡榜航的影响,李笋的堂哥李恒考入广西壮文学校,毕业后回到覃塘区当起双语教师,其妻子韦彩容如今也是学校教学骨干;李雪海的丈夫郭波生同样毕业于广西壮文学校,现于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任教。一家多人接力,让壮乡双语教学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辈们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在李笋心中早早播下了教师梦的种子。

2017年夏天,高考成绩公布,李笋面临志愿填报的选择。这时,身为教师的姑姑、姑丈、堂哥、堂嫂主动帮她出谋划策。最后,李笋听从长辈建议,填报了广西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壮语文方向)。

大学毕业后,李笋回到家乡,站上蒙公镇高占小学的讲台。那时,她任教的班级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份特殊的学情,让她不由自主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成长细节上。

学生小周未满10岁,一次作文课上,小周在《我的家人》里写下“我讨厌我的母亲……”的句子,这让李笋心头一紧。李笋特意找他谈心,得知小周因父母离异心里积下了怨恨。她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安慰道:“大人或许有自己的难处,就算妈妈不在身边,她心里一定是爱你的……”贴心的开导,让原本沉默寡言的小周渐渐找回了自信。

从那以后,李笋对小周多了份偏爱:格外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时常找他谈心,课余时间帮他辅导功课;学校有生活补贴等,她总是尽力为小周争取。在李笋的悉心呵护下,小周不仅成绩优异,还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

“做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负责。”参加工作这些年,李笋始终以长辈为榜样,带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全部热情倾注在三尺讲台上,在备课、授课、关爱学生的日常里默默发光发热。

一家两代7人薪火相传,以炽热丹心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为乡村孩子成长铺就光明之路。

2022年10月,韦彩容在给学生上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