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荷老师讲故事】种上几分地,让孩子也劳作劳作

2025-07-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平南县大安镇凤谷小学 梁彦  

7月6日早上,我在朋友圈刷到一个家长上午6时许分享的视频。画面里,几个孩子正跟着家长在田间拔花生,田垄上一整排花生已被拔出,看来他们已经劳作了好一会儿。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很热闹,不少人称赞孩子们懂事,也有人调侃自己还赖在床上没起呢。

我对这个学生家印象颇深,曾去家访过几次。他家是一栋三层的楼房,装修精致,还专门布置了一个歌厅。家长格外注重仪表,衣着总是得体时尚。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这个家庭生活条件相当优越。所以,当看到朋友圈这条视频时,我着实有些惊讶,很难将在地里汗流浃背的劳作场景与这样优越的家庭联系起来。

到了中午,我又看到这个家长晒出在楼顶晒花生的视频,忍不住跟他聊了起来。

“种了多少花生呀?”我问道。

“没多少,就两分地左右。”他说。

“是专门种来榨油的吗?”

“不是的,就是一种习惯。以前小孩的爷爷每年都会种,暑假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帮忙。现在老人种不动了,我就把这个活接下来。”这个家长笑着说,孩子们也许从小就习惯了劳动,所以即便在这炎炎夏日,也毫无怨言地坚持。

听了家长这番话,我不禁感叹他家孩子的懂事。那几个孩子在烈日下拔花生的勤快画面,一整天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家长跟我说的事。她家公公是一位退休老校长,每年都会种几分田的稻谷,而且无论是插秧还是收割,都不用机械设备,而是让家里的几个小孩下田体验。说着,她还饶有兴致地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照片里,有孩子们披着雨衣在雨中插秧,也有顶着烈日挥着镰刀割稻谷的场景。

“每年暑假,在城里工作的大伯家几个孩子也会回来帮忙,可热闹了。”她接着说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劳动的艰辛,他们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看着这些照片,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到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大概四五岁时,我面黄肌瘦,不爱吃饭,村里医生说是脾胃虚弱导致的。奶奶说:“小孩子要多接触泥土,别怕弄脏手和衣服。”于是,父母去地里干活就带上我。我在地里爬上爬下,有时也模仿大人劳动。也不知是因为运动增多,还是像中医说的补上了“脾胃土气”,后来我的胃口竟大开,一顿能吃两碗饭。

我读书生涯的暑假都与劳动脱离不了关系。割稻谷、拔花生、种红薯、插秧,农村的常见农活,我还真没有不会干的。两个月的暑假基本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回想起来,这些劳动经历何尝不是人生一笔财富。

我又联想到家访时,有家长向我诉苦,说孩子在家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无计可施。该怎么办呢?我想,要是条件允许,不妨种些地,让孩子多出去参加劳动,多接触大自然,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说不定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告别“手机迷”,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