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肠镜?
肠镜检查就是通过肛门插入一根软管,通过软管前端的“摄像头”查看整个大肠的技术。通常肠镜内部还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从而能够在肠镜下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甚至进行切除病变等操作。
二、为什么要做肠镜?
约95%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的,肠镜可以轻易发现息肉,并能顺便切除,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肠癌的发生。
肠镜进入肠道后,能清晰地观察整个肠道内壁,小到1—2mm的东西,像小米那么大的也能看得见。
因为胃肠、食管等这些器官是空腔器官,其他检查如彩超、CT等都不能发现息肉和早癌,只有通过胃肠镜检查才能更好地发现息肉和早癌。
三、哪些情况需要做肠镜?
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5岁之后,而息肉变成癌需要5—15年,因此要在息肉变坏之前做肠镜。所以,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就要做第一次肠镜检查。以下人群建议做肠镜检查:
1.腹疼痛伴有腹胀、腹泻等。
2.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
3.X线钡餐造影或CT检查怀疑肠道形态改变、局部增厚等改变时。
4.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结直肠腺瘤、腺瘤样增生的患者治疗后定期1—2年复查一次。
5.家族有结直肠癌病史、息肉病史的人2—3年检查一次。
6.50岁以上健康人群定期3—5年筛查一次。
7.长期抽烟、喝酒、长期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者。
8.长期便秘,腹泻,有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体。
9.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的群体。
四、没有不舒服就不用做肠镜了吗?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为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从40岁开始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人群,需要提前开始检查,并且增加检查次数。
这些高危因素包括:
1.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病史的。
2.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
3.有大肠癌或息肉家族史的。
4.有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
五、肠镜检查怎么做?
做肠镜时医生将镜身从肛门插入人的大肠,并向肠道里充入空气,使肠道扩张,这样就可以在显示器上清楚看到肠腔内的结构。整个检查过程会持续10—30分钟,大部分人可以耐受这个检查。
六、什么是无痛肠镜?
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肠镜检查就是无痛肠镜。检查时会静脉点滴一些抑制中枢神经的麻醉药物,降低应激反应,使内镜检查与治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让人在清醒、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过程。
但无痛肠镜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费用较普通肠镜高,另一个是预约时间较长。肝功能衰竭、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或者身体状况很差的病人,需要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才能确认是否适合做无痛肠镜。
七、做肠镜有危险吗?
肠镜检查是比较安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向肠腔内充气,人会感到不适或者腹部痉挛疼痛,但只要做完后排出气体,这种不适很快就能缓解。当然,检查也可能出现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如出血或穿孔等,这都很少见。
无痛胃肠镜所用的静脉麻醉药一般是丙泊酚,乳白色的液体。它的代谢速度很快,数小时内就会分解、代谢,不会带来后遗症。
八、做肠镜时要做哪些准备?
肠镜检查前必须做肠道准备。便秘的患者,检查前两天进食半流质饮食(白粥、软面条等),戒食纤维食物(青菜、水果)。检查前按医嘱服用肠道清洁剂,做好肠道准备。如需无痛肠镜检查请带一名陪护。
九、检查后注意些什么?
检查后初期因空气积聚于大肠内会感到腹胀不适,可到厕所排气,数小时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如有持续性腹痛,大便带血且量多时请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实施无痛肠镜检查者,当天不宜开车及进行高空作业。单纯检查者,检查后1小时可进食少渣饮食;已做治疗者,具体根据治疗情况决定饮食形式。
十、肠镜如果发现异常怎么办?
如果肠镜下发现了息肉,或者发现肿瘤等其他可疑病变,医生会做活检,取部分病变组织送去化验,病理科大概3个工作日后会发出检查报告,告诉我们病变是什么,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癌还是癌前病变。如果需要行息肉切除术,需在消化内科办理住院方可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