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带你认识手足口病

2023-09-1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贵港市妇幼保健院 黄小丽  

手足口病在我国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多发生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儿童的年龄较小,抵抗能力较差,患病的风险较大。

一、传染源以及传染方式

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直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或者间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餐具、衣服等会造成传染。手足口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因此病毒在患者的肠道能生存和繁殖。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手足口病毒的传播物包括患者的排泄物、唾液等,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避免同手足口病患者的直接接触。患者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人多聚集的地方,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按时对患者的衣物、餐具等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同时在日常护理中采用分餐制,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

二、手足口病的诱发病因

手足口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类型之一,在我国医学临床中常发生于儿童群体,导致手足口病发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免疫能力降低、直接性病原接触等。医学研究中发现,手足口病毒在进入人体后会侵入患者的呼吸道,与患者上表皮细胞结合,在吞噬细胞的过程中分裂发展。病毒的侵入会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重症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症状不同阶段、不同系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根据患者病情阶段的不同,手足口病分为不同的病症阶段,包括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等。不同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同,根据患者的病情影响系统可分为神经系统表现、呼吸系统表现以及循环系统表现等。在患者的出疹期:手足口病潜伏时间通常为2—10天,在病情的发病早期中,患者通常会出现疲倦、食欲下降、低热、腹部疼痛等症状,当患者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患者在神经系统受累期: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四、日常护理

在手足口病的发病初期,患者饮食应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同时为了避免进食时引起疼痛,患者进食的食物要做到不烫、不凉。为减少食物与患者口腔黏膜的密切接触,可采用吸管吸食的方式。在患者的起病中期,必要时给予软食或者是流质的食物,可以把蔬菜瓜果榨成汁食用。不食用坚硬、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避免冰冷和酸性食物刺激口腔,使口腔疼痛加剧。治疗期间,患者应禁食鱼、虾、蟹。退热期间,口腔疼痛会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可以食用苹果泥、香蕉等糊状食物,饮用牛奶。在护理婴幼儿患者中,要对患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充分地清洗消毒。同时,患儿的玩具、衣服也应及时清洗消毒,保障物品的卫生清洁。患儿可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五、加强预防

在生活中,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教,家长要有一定的病情防控意识,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幼儿园要做好相关物品的及时消毒,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对儿童的健康保护工作,做到勤洗手,室内通风。目前,国内有手足口病疫苗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幼儿可在当地正规医院进行手足口病疫苗接种,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