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警惕生活中三类致癌因素

2024-06-24   来源:贵港市人民医院   作者:曾伟明  

癌症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让人谈“癌”色变。其实大部分的恐惧,来源于我们对癌症的不了解。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实际上,在常见的 23 种致癌因素中,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吸烟、饮酒、超重、缺乏锻炼和饮食因素以外,还有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常被我们忽略,而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以下3类:生物因素、物理致癌物、化学致癌物。

生物因素

生物致癌因素主要是致瘤性病毒,如热带性恶性淋巴瘤及鼻咽癌,可能与E-B病毒有关。生物因素致癌约占肿瘤病因的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不是所有的感染都会诱发癌症,所以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全世界约有15%的癌症由感染造成。这些感染因素是哪些?又该如何预防呢?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胃和十二指肠的一种细菌,可通过口腔、唾液传播,具有家庭聚集性,人群感染率高达50%。生活中,人们要注意餐具卫生,养成使用公筷的习惯。碳14吹气试验可以方便又无创地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建议做这项检查。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发展为胃癌,一般需要十几年时间。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轻胃黏膜炎症,促进溃疡愈合,降低胃癌风险。如果检测阳性,也不要慌张,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被根除的。人乳头状瘤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间接接触(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等)传播。其实4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与HPV有过接触,大部分情况下可被身体的免疫细胞清除掉。但是,当人的免疫能力下降时,HPV病毒有可能发展为持续感染。注射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最可靠的方法,同时注意个人卫生。有高危型 HPV 感染的女性应定期行宫颈细胞学检查。70%以上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然而,注射了乙肝疫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建议每3年复查乙肝两对半,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数量下降,需再次注射乙肝疫苗。有乙肝携带者的孕妇也不必太担心,婴儿在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目前医学上尚无可根治乙肝的药物,建议40岁以上的乙肝患者每6个月检查甲胎蛋白、做肝脏超声检查,并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降低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对待癌症病毒,预防为主。

物理致癌物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紫外线可使DNA中相邻的两个嘧啶形成二聚体,造成DNA分子复制错误。正常人这种DNA损伤可通过DNA切除修复机制进行修复。如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着色性干皮病的患者,由于先天性缺乏修复DNA所需的酶,不能将紫外线所致的DNA的损害修复,皮肤癌的发病率很高。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以及粒子形式的辐射,可引起癌症。放射工作者如长期接触射线而又缺乏有效防护措施,皮肤癌和白血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高。辐射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易位和点突变,可导致癌基因激活或者肿瘤抑制基因灭活。

化学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与肝癌和胃癌密切相关。食物经高油温煎炸和熏烤,可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多种癌症。腌制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转变为亚硝酸胺,增加消化道系统癌变风险。大量接触染发剂和其他化学产品的人群,患白血病和膀胱癌风险相对较高。建议日常生活中,避免进食受潮霉变的食物,少吃高温油炸、熏烤、腌制的食物,尽量不染发或少染发,通过避免或者减少化学因素的刺激,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