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就是人们常说的“打点滴”,是指通过静脉将一定体积的药物、营养液等滴注入人体内,它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一种给药途径,是患者治疗疾病、获得营养支持、平衡水和电解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是一种有创操作,而且药物没有经过吸收、分布环节,直接进入血液。因此,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静脉输液的风险更高,输液使用不合理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如何进行安全输液?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大家可能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输液可以补充营养”……事实上,这是常见的输液误区。“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只有存在以下八大指征之一,才建议输液治疗: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如烧伤、失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等。
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如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各种原因所致的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急症,发热超过39℃等;患者因昏迷或消化功能差等无法口服药。
过度输液危害大,是否输液由医生判断。过度输液是指不符合静脉输液指征,过度依赖静脉输液治疗疾病。过度输液主要有以下危害:
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在人体特定部位的叠加堆积,可造成血管栓塞、诱发静脉炎、肉芽肿形成,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2.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常表现为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容量负荷。
3.内毒素引起的“输液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老年人还可能出现心衰、死亡等。
4.引起循环负荷过重,损伤肝肾、产生严重耐药性。
5.增加医疗资源的支出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6.损伤血管,容易引起局部血管及皮肤红肿热痛,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输液有利有弊,是否输液由医生综合判断,不能因“输液治病好得快”而滥用,也不能因输液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
静配中心严把质量关,确保输液安全。静脉输液是一项贯穿治疗全过程的工作,涵盖内容包括给药方案制定、静脉药物配置、护理操作、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等,涉及医生、药师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医院设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静配中心),通过对成品静脉输液产生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从源头上杜绝输液安全隐患:
1.静配中心药师在审方、配置等环节对输液质量进行控制、参与临床用药会诊、面向临床进行药物性质方面知识的宣讲等,是保证输液安全的重要关卡。
2.静配中心充分调研分析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差错和原因,针对重点环节引入信息技术,建立医嘱审核,在静配中心管理平台上完善审方规则数据,建立“不合理医嘱干预记录”管理模块。
3.根据药学专业知识确保药物相溶性和稳定性,保证成品输液的高质量性。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并使用统一的标签,同时多次核对(包括扫码核对),使配置失误降至最低。
4.静配中心提供更高洁净度的配置环境,经过培训合格的药师能够严格按照无菌配置技术配置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药物粉末污染、病原体污染的可能,从而保证输液的安全。
5.对药品集中管理,可减少药品流失,效期药品能够按时间顺序合理使用,防止药品失效,造成浪费或过期药品被使用,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并不简单,只有正确了解输液安全,严把输液质量关,才能真正守护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