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1号”直冲苍穹。
10月19日11时3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火箭引擎的轰鸣声及尾焰划破天际,托举着“北部湾1号”直冲苍穹。当控制台传来“卫星成功入轨”的指令时,远在广西防城港的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防城港市投资集团)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颗承载着广西空天梦想的卫星,不仅是广西人自己的首颗卫星,更标志着广西首次拥有卫星“快门控制权”,实现了自主产权卫星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10月23日,防城港市投资集团董事长张帆在接受专访时,向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揭开了这颗“太空天眼”背后的故事。

发射现场。

发射现场。

直冲苍穹。
“过去,我们做城市建设与运营、公共交通服务、文商旅开发运营,是‘踩在地上’服务城市;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军空天信息产业,是‘望向太空’谋转型。”张帆的话,道出了防城港市投资集团这个国企布局新赛道的初心。特别是今年以来,该集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响应防城港市委“把空天信息产业打造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要求,携手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卫星),主动叩开了航天的大门。
要让卫星“姓桂”,自主产权是核心。“一开始,我们也面临技术短板,所以选择地方国企+国家级技术团队的创新模式。”张帆回忆说,为了把卫星“握在自己手里”,团队与中科卫星开展了十余轮对接洽谈,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到技术参数敲定,再到项目立项备案,每一步都力求扎实。最终,依托中科卫星的技术平台,项目不仅补齐了短板,更实现了对卫星的自主产权持有——这意味着,从卫星资产到数据产权,广西拥有了完全的自主话语权。

高空“超级相机”。
“通俗讲,‘北部湾1号’就是一台架在500多公里高空的‘超级相机’,还自带‘穿云透雾’和‘夜间视力’。”谈及卫星的作用,张帆的描述生动具体:在北部湾海域,它能全天候监测海洋牧场选址、水质变化,为港口航运物流保驾护航;在广西的山林间,它可快速捕捉林业资源变化、土壤状况,并能洞察水体污染和非法倾废等行为;对港口、桥梁、公路、产业园区等大型基础设施,它能监测地面微小的沉降和形变,当好“安全预警员”;如若遇上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它更能第一时间传回灾区影像,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关键数据。“以后遭遇台风时,要是有它在,就能更快掌握灾情。”张帆的话,让卫星的实用价值跃然眼前。


广西自主产权卫星“北部湾1号”。
最让广西人自豪的,莫过于“快门控制权”的掌握。“过去我们需要某地的卫星照片,得向某某图片库申请、购买。拍什么、啥时候拍,都由别人说了算。”张帆举例,比如边海防监测、环保督查需要影像,往往要费上一顿功夫。如今有了“北部湾1号”,就像自己拥有了一台专属的、高性能的“太空相机”——主动对地面发射电磁波成像,穿云透雨、白天黑夜都能拍,想看哪就看哪,过境即能出图,“广西乃至东南亚有任何观测需求,我们随时能让卫星以最佳时间、最佳角度进行拍摄,不用再等”。
“在卫星运营上,卫星资产和数据产权完全属于防城港市投资集团。”张帆表示,眼下,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已在防城港市投资集团的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下一步,将采取“自主运营+深度合作”的模式,与中科卫星携手构建“遥感空间信息底座”,打造集数据接收、处理、应用于一体的地面中心,让“北部湾1号”成为服务中国-东盟的“空天信息走廊”,提升区域空天信息领域创新与产业化水平,为区域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赋能。
(本文图片、视频均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提供)
作者:记者 张冠年 蒋予昕 通讯员 陈松林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