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以“文学的未来——新消费时代的阅读与写作”为主题的文学对谈活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先生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先生与读者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当代价值。
活动现场。黄春烁 摄
本次对谈活动由广西文化名家工作室、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系2025年“八桂书香周”重点活动之一。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李约热先生的主持下,两位嘉宾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消费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写作者的任务就是不断阅读我们的时代,不断阅读当时的作品,不断阅读传统的经典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独特的作品来。”聂震宁分享了自己阅读与创作的难忘瞬间和宝贵经验,他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展现广西的民族风情、情感生活、地域特色,结合时代的变化创作了《暗河》《长乐》《书生行》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
陈应松提到,没有阅读就没有作家:“现在是商业化阅读泛滥的时代,阅读成了一件非常唾手可得的事,使大家对阅读慢慢失去兴趣。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的阅读开放也是非常大,没有这样的阅读,也就没有中国的文学。作家都是从阅读开始走向写作这条路。”
聂震宁为阅读爱好者签名。黄春烁 摄
聂震宁指出,新消费时代使得我们的阅读多层次、消费多层次。“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的惊奇发现,对文化的惊奇发现,对读者的某一种需求的惊奇发现。消费时代就要求以消费为中心。”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卡夫卡托特包的热销情况,他指出新消费时代如果让文学文化变成了简单的、简洁的、享受的文化,也未尝不可。
“新消费时代读者的选择太多了,但是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变化发展,作家需要心无旁骛专注自己的写作,这样才能被文坛认可。文坛欣赏的是专注一域、坚持深耕的作家,而非创作方向频繁摇摆者,读者也喜欢这样的作家。”陈应松还说,新消费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或许有害,但是读者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好内容,作家的创作不应被碎片化方式打扰。
陈应松新书《月亮粑的故乡》签售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5年“八桂书香周”活动涵盖图书展销、文化沙龙、文创特区等多场活动,其间还将举办多场阅读推广活动。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文学如何与消费社会共舞,是创作者与出版人共同面对的课题。“八桂书香周”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文学在多元消费场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