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正月里来看壮剧

2025-02-0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陆颖敏  

1月30日,大年初二,覃塘区樟木镇罗柴村古柴屯文化室前空地上,一场壮剧表演在这里举行。

1顶大棚、4片帷幕、3张红地毯、2台音响、1把二胡,就搭成了壮剧舞台的全貌。

壮剧表演。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晚上8点,在村子中间不到50平方米的戏台上,7名演员正穿着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演出服装,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台上表演的壮戏名为《浪子春秋》,讲述的是一名村民为了生计,告别父母妻儿到广东打工,隐瞒家室与厂内女员工交往,将妻子气回娘家,在父母劝说下,最终醒悟迎回妻子阖家团圆。故事由荷海剧团编剧甘仁荣于2003年创作,2019年改编,全剧共8场,歌词近万字,需演唱三个半小时。

台上演员唱一句词,台下观众就跟着读一句,跷着二郎腿的老爷爷脚尖跟着二胡的节奏一点一点,手里还不时打着拍子,几名老婆婆围坐在一起,不时转头和身旁的老姐妹分享剧情走向,说到关键剧情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台上7名非专业演员,是樟木镇清一色的村民,部分演员是贵港市荷海剧团的成员。酷爱壮剧的他们,平时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在田间地头忙活,需要时就能变成正儿八经的演员。

坐在台下的观众大部分是老人,其中也不乏年轻人的影子,38岁的古柴屯村民李克群看得津津有味,“以前农村娱乐方式少,小时候最盼着戏剧团的人来唱戏,不仅有戏看,大人还会给我们一些零花钱买零食吃。”李克群告诉记者,她外嫁至平南,今年回娘家刚好碰上有壮剧演出,十分开心。“跟着家里老人一起来看戏,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

站在后排的16岁小姑娘李芳看得十分认真,一边看戏,一边给旁边从外地回来的小表妹翻译剧情。两个小姑娘凑在一处,看着戏台上的表演,眼里满是惊奇。“虽然并没有全部听得懂,但是氛围很热闹,很喜庆,我们听得也很开心。”李芳笑着说。

壮剧,又称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音乐唱腔、表演形式、题材内容等融汇了壮族人民历史文化,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并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来加以展示,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2006年,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港市壮欢传承人韦连芳介绍,荷海剧团由她外婆创建,传到她手中已是第三代。

“以前的壮戏多为历史传记、神话故事,代表曲目有《秦香莲》《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韦连芳介绍,近年来,为适应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剧团在曲目、内容、服道化、演出形式上作出改变,华丽的服装变成简约壮族传统服饰,词句简化成大白话,内容也从历史神话故事变成《山花烂漫》《红辣椒》《回头岸》等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代题材。

“现在唱五三韵比较多,戏曲主要以教育为主,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弘扬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美好品德。”演员甘伟接话说。

荷海剧团共有10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今年53岁的韦连芳唱了近30年的壮剧,2024年,剧团演出达130余场,平均每月10余场。“唱壮剧是我的爱好,哪怕只有一名观众,我也会继续唱下去。”韦连芳说。

“剧团的演出邀约从年二十九排到了大年初七。”韦连芳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剧团演员们将活跃在各乡村的田野上,唱响一出又一出动人的“壮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