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为国育种数十载 攥紧甘蔗“中国芯”

2025-08-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为国育种数十载 攥紧甘蔗“中国芯”

——记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王伦旺

通讯员 关妮纳 全媒体记者 施晓彤

八月壮乡,蔗海翻涌。田里的甘蔗已经比人高出许多,行走其间,蔗香四溢。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产区和蔗糖生产基地。自1992年以来,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蔗糖年产量稳定在6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糖罐子”。

端稳“糖罐子”,关键在育种。全国甘蔗信息中心的监测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糖料蔗种植面积1586.24万亩,其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科院”)选育的“桂糖”系列甘蔗品种种植面积就达726.49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5.80%。

“虽然今年春季雨水少,但是我们的新品系田间表现很不错!”8月8日上午,在广西农科院甘蔗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该院甘蔗研究所甘蔗育种攻关团队领队、二级研究员王伦旺正细心地查看新一季“桂糖”系列甘蔗品种的长势。

满头白发、皮肤黝黑、厚厚的眼镜片,灰色工作服的袖边和领边已经多处磨破……很难把王伦旺朴素的身影与硬核的“科学家”联想到一起。然而,正是他带领团队用30多年的默默奉献,打造甘蔗最强劲的“中国芯”,为实现我国优良蔗种自给自足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棒:只有创新才能领先

20世纪80年代,广西农科院选育的“桂糖11号”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初步实现了我国甘蔗品种自主可控的目标。

然而任何品种都有局限性和时效性。过去的一些主栽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出宿根性差、易倒伏、不适宜机械化收割及产糖率偏低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蔗糖产业发展的需求。尽快选育、储备更好的品种,确保甘蔗“中国芯”始终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是我国甘蔗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

1987年,王伦旺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西农科院从事甘蔗育种工作,成为新一代甘蔗育种的“接棒人”。

“当时‘桂糖11号’推广面积很大,要选育出比它抗性更好的新品种去超越它,大家都觉得很难。”“桂糖11号”越成功,王伦旺心中的压力就越大,“但是育种就是这么残酷,必须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年轻的王伦旺选择迎难而上。

30多年后,王伦旺做到了。王伦旺团队通过创制和鉴定优异亲本、创新育种技术,历经30多年持续攻坚,成功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甘蔗新品种“桂糖42号”和“桂糖44号”,并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了我国甘蔗品种的第五次更新换代,为推动我国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24年底,“桂糖42号”“桂糖44号”分别占全国糖料蔗种植面积的26.6%和13.7%,位居全国单一品种第一和第三;“桂糖42号”已经有5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2025年7月,王伦旺主持完成的“甘蔗品种‘桂糖42号’和‘44号’培育与应用”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建立近7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王伦旺团队已成为国内有突出影响力的一流甘蔗育种团队。

执着:为甘蔗花穗而“飞”

不少人叫王伦旺“候鸟老师”,因为他每年都要从南宁“飞”去海南。“甘蔗育种的源头是杂交,而甘蔗亲本必须开花才能杂交,但很多亲本在广西开不了花,只有在海南才能开花。”王伦旺在甘蔗试验田里边走边说,“要获得更多杂交种子、提高育种效率,必须去海南!”原来,“候鸟”是追随甘蔗花穗而去的。

从2003年起,每年11月王伦旺都要去海南三亚进行甘蔗杂交,翌年2月再把杂交后的甘蔗种子带回南宁种植,这就是“南繁育种”。这样的“候鸟”生涯,王伦旺坚持了20多年。

然而,早期南繁育种远没有现在便利。2003年,王伦旺第一次从南宁去三亚,先乘班车到徐闻港,然后坐轮渡到海口,再乘班车到三亚的育种基地。全程790多公里,即使一路顺利,单程也要超过12个小时。

“遇到台风天气,轮渡就不能正常运行,要么滞留在港口,要么延期回来,得看老天让我什么时候回来了!”王伦旺笑呵呵地说。

比路途远更困难的是,当时广西在海南还没有南繁育种基地,王伦旺只能去其他研究所在海南的育种场定组合计划,再委托他们完成杂交制种。“委托他人肯定不如自己干,当时甘蔗育种场的亲本相对较少,好亲本更少,自己选中的许多亲本组合又不一定能配制得上,计划完成率不足30%,只能向育种场购买计划外的组合花穗,好的花穗又很贵,那时经费又紧张。”早期的南繁育种经历,让王伦旺感慨不已。

2009年,广西甘蔗研究所海南三亚海棠湾杂交制种基地建成;2014年,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投入使用;2018年,海南五指山甘蔗亲本开花点建成……广西甘蔗杂交制种的条件逐步改善,王伦旺终于不用再委托他人制种了。

从班车、轮渡到飞机,从委托他人到自有基地……20多年间,育种源头自主把控、南繁之路提速升级,王伦旺的“候鸟式”育种路却从未间断。

考验:重复、量大、精准

选育一个甘蔗品种需要多少年?教科书上的答案是8—9年,而王伦旺团队从育种到广西审定、国家登记,用了30多年。

3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要经受多少考验?

首先是重复。一个甘蔗品种想要脱颖而出,至少需要经过8—9年的筛选。

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邓宇驰讲述了一个甘蔗品种“一切顺利”的选育过程:“我们从海南带回杂交制种获得的种子,先经历2个月的实生苗温室培育,再移栽苗圃进行‘五圃筛选’试验,先后进行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预备品比圃、品比圃筛选试验,每圃试验的生长周期1到2年,最后进行区域试验,预备试验1年、区试新植1年、宿根2年。”算下来,即使“一切顺利”,也要八九年的时间。

“其实我们每一天、每一年的工作都是重复筛选的过程,今年没选到,明年再继续。”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艳笑称,“科研工作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深,还是得踏踏实实干,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是量大。每年15万株以上的实生苗,最多的一年甚至达到62万株。一株株筛选,无异于“大海捞针”。

王伦旺的“火眼金睛”正是在无数次筛选中炼就的。观察株型、株高、脱叶、生势……在甘蔗趋于成熟和已经成熟的季节,除了初选、决选等标志性的选拔工作,还要做好杂交制种、育种各圃试验的砍收验收、新植蔗种植、宿根蔗管护等大量耗时费力的工作,留给王伦旺的筛选时间只有20天左右。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已经能够对杂种圃、选种圃等海量的株系群体快速做出初步判断。

然而比起“好眼力”,王伦旺更希望能有一双“金刚腿”。“筛选需要在地里来回走动,从天亮到黄昏,一天下来不知不觉几万步,小腿酸得像灌了铅似的。”

长长的甘蔗叶像锯子一样锋利。在甘蔗地穿梭,无论怎样小心防护,皮肤还是会被划出一道道细小伤口。“忙起来也顾不上这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划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愈合,还得提防虫蛇的‘偷袭’!”入职30多年的团队骨干成员、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副研究员贤武手臂上伤痕累累,背后是甜蜜事业不为人知的艰辛。

最后是精准。高产、高糖、早熟、抗性强、抗倒伏、易砍收,甘蔗育种的目标一直瞄准“六好”。

翻开王伦旺随身的帆布挎包,锤度计、砍蔗刀、记录本是他下地最趁手的“三件套”。“光靠眼睛看肯定不行,从最初的十几万株实生苗中最终选出不足10个品系,还得靠精准的试验数据来评价和判断,这样才有说服力。”王伦旺说。

即便育种艰辛,王伦旺也从未在试验中“走捷径”。品种比较试验一般是通过随机区组设计来减少试验误差,但王伦旺要求每个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试验小区必须是相邻的,种植行距控制在0.9—1.2米,且必须在完全相同的土壤、气候、施肥、水分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每个试验品种的各个性状,如株高、有效茎数、茎粗、锤度(糖分)和产量的测定标准和方法必须是一致的。在刚加入育种团队的祝开博士眼中,王老师对试验细节的要求总是严格、再严格。

使命:育种无止境 攥紧“中国芯”

从最初的竹蔗、芦蔗到现在的“桂糖42号”,我国甘蔗品种先后经历了5代主栽品种,品种在更新,育种未停歇。

“甘蔗育种要选育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这样才能保证品种的先进性。”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甘蔗育种岗位科学家、广西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刘昔辉告诉记者。

“这个‘桂糖76号’是我们储备的新品种,它在蔗糖分、宿根性等方面优于‘桂糖42号’,是个‘潜力股”。收起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回到甘蔗试验田,王伦旺忙碌的身影一如往常。

东方刚露一丝鱼肚白,王伦旺便早早地来到试验田,他说“趁着上班前先看看”;晚霞漫天,散步的同事总能见到王伦旺匆匆走向试验田,他说“趁着天没黑再看看”;台风、高温天气、冬季寒潮来袭时,大家都巴不得躲在家里,他却说“极端天气正是考验育种材料抗性的好时机”,冒着风雨、高温、冰冻雨雪“逆行”,钻到甘蔗田里观察育种材料的表现情况,寻找真正“扛得住”的材料。

良种和技术的应用,带动广西糖料蔗出糖率在2019/2020榨季和2024/2025榨季两次刷新广西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治区糖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广西2024/2025榨季产糖646.50万吨,较上榨季增加28.36万吨,产糖率达到13.30%,再创广西历史新高。2022—2024年,“甘蔗品种‘桂糖42号’和‘44号’培育与应用”项目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84亿元。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为农业育种工作者,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种业振兴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分量,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王伦旺说。

育种无止境。为了攥紧甘蔗“中国芯”,王伦旺的目光从“桂糖42号”“桂糖44号”,看向“桂糖76号”,以及更遥远的未来。

作者:通讯员 关妮纳 全媒体记者 施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