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路灯后,夜间路上亮堂堂的,孩子们出来玩也不害怕了,我们跳广场舞也更加方便了。”村民吴女士开心地说。近日,新民村完成路灯亮化改造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通屯道路全部安装路灯。
近年来,港北区根竹镇新民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共筑美好家园,先后荣获“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自治区乡风文明示范村”“贵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贵港市文明村”等称号,入选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村。
强基固本筑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对全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民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和最大责任,严抓“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化落实。通过“党课+培训+研讨学习”等方式提升村干部和党员综合素质,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村“两委”班子成员既能干,又干得“敞亮”。
近年来,新民村实行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联等村级各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加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有效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以文化人育新风
“与大摆宴席的热闹场面相比,我们家虽然只是煮了一餐简简单单的家宴,但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吃饭,同样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村民郭大哥聊起孙女的满月酒笑着说道。
新民村以“红白事”简办为切入点,依托党总支部和“一约四会一队”,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让治理有章可循,让群众有据可依。群众在办红白事中喜欢攀比、讲排场的风气得到扭转,纷纷表示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少。
舞蹈、合唱、戏曲、魔术、小品、朗诵……6月7日,新民村“龙腾端午 粽情相约”文艺汇演活动现场,热火朝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宣讲、红歌汇演,生动的形式,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
新民村在破除陈规陋习的同时,加大文化供给,促进村民精神富裕。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作用,运用艺术化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14场次,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创新文化惠民活动方式,开展节日文艺汇演、“送春联”活动、公益性电影等文艺文化活动25场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熏染农民群众的道德情操。建好用活农家书屋,将农家书屋从三楼搬到一楼,以休闲书吧的形式建在党群服务大厅开放场所,方便群众借阅。通过“农家书屋+知识小讲堂”等方式,增强农家书屋在促进村民学习实用技术、了解“三农”政策等方面的功能,提升村民科技文化素养。
此外,新民村还采用“志愿服务+积分”的形式,鼓励党员群众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劝解矛盾等志愿服务获取积分,兑现物质奖励,让德者有“得”,以“有形兑换”倡导健康生活新方式,让“无形引导”潜移默化涵养文明新风。
以产兴村促民富
8月29日,新民村优秀大学生奖励仪式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14名优秀大学生获得奖励7000元。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将来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回馈家乡。
近年来,新民村利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开展设施管护、文体活动、慰问、奖励大学本科新生等,让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新民村通过“盘活村集体资源+物业出租+入股分红”等方式,集体经济收入连续多年增长,今年截至目前收入263.56万元,极大提高为民办事能力。
此外,新民村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花生、鸡、鸭、猪等特色产业,脱贫户实现产业覆盖100%。完成土地整治300余亩,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型农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北山养殖家庭农场、港北区惠宏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种养公司或经济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全村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自治区级生态农场——北山养殖家庭农场采取“雨污分流+干清粪+资源综合利用”的粪污治理方式,推动生猪特色养殖从原来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养殖模式。
作者:韦建帆 黄可欣 杨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