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魏乃文故居修缮一新——以回望之名忆不朽过往

2024-09-2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一座故居,一段往事,一抹追思。在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210号,经过修缮的魏乃文故居焕然一新,静静坐落于此,它布局呈“L”字型,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岁月的气息蕴藏在一砖一瓦深处。

新为表,旧为里,故居里展示的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卷卷图文资料,生动呈现魏乃文勇攀科学高峰的执着追求和为祖国科技事业耕耘一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今,魏乃文故居已成为“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在这里寻找科学家的成长足迹,感受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魏乃文故居修缮后

守护永不褪色的爱国魂

魏乃文出生在桂平县城厢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是研制“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科技专家,曾任“巨浪一号”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设计师。他为核潜艇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被誉为中国核潜艇导弹水下发射系统的奠基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1985年,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魏乃文先生是从桂平市走出去的科学家,对他的故居进行修复维护,不仅仅是致敬魏乃文先生,更是展示桂平深厚的文化底蕴。”桂平市博物馆馆长朱丽彬说,魏乃文故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魏乃文故居建于民国时期,原建筑平面布局呈“凹”字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两层,木板楼面。一楼正面开拱门,设门廊,左右次间开拱窗;二楼正面开七扇拱窗,建筑后有一处院落。

△魏乃文故居修缮前

2021年,桂平市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魏乃文故居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屋顶局部漏雨严重,导致屋面檩条、瓦桷严重腐朽并遭受白蚁虫蛀,木板楼面腐朽坍塌,不仅影响到建筑本体的结构安全,而且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病害进一步加剧。

“没进行修缮之前就有不少人来参观,社会各界人士中既有对魏乃文生平事迹充满好奇的普通市民、退役军人、党群干部,也有专程前来探寻历史足迹的学者、学生。”桂平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黄健华说,参观者都对故居的保护价值表示认可与重视,希望能加强故居的修缮与保护工作,让大家深刻体会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感受魏乃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

桂平黎明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黎明通过多种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魏乃文故居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参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工作,促成魏乃文铜像在郑州市落成……此外,其子黎卓杰作为桂平市政协委员,在桂平市两会上提出《关于对“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学家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工程师魏乃文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获立案,对进一步加快桂平地方政府部门立项保护魏乃文故居起到推动作用。

2022年,为贯彻落实魏乃文故居保护利用工作要求,桂平市组织相关部门对故居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将故居收归国有。同时,在经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与建议后,桂平市组织住建局、文广体旅局、博物馆、西山镇政府等单位部门开展多场座谈会,与文化学者、历史专家、建筑师、魏乃文亲属等负责人共同讨论,最终确定故居修缮的原则、目标、内容等,并组织古建筑修复专家团队于去年11月26日开始对故居进行抢险维修。

打造时代精神新地标

“修缮工作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故居的原有风貌和历史韵味。”朱丽彬说,为了高效、有序地推进故居修缮工作,桂平市组织各有关单位部门成立“魏乃文故居修缮工作小组”,共同解决修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修缮工作顺利进行。

“由于时间久远,原故居基础设施薄弱、排水系统缺失,在修缮时我们特地安装了全新的排水系统,并针对房屋结构老化、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也进行了修缮加固。”西山镇党委副书记黄旭妮介绍,不仅对故居的屋顶、楼面、内墙、楼梯和后院廊房等进行了精心修复,还更换了损坏的建材,并对故居的门前屋后也进行整治和优化,提升整体的参观体验。

会上集思广益、调研步履不停、材料收集拼凑不朽人生篇章……今年5月,魏乃文故居修缮工程竣工,于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魏乃文故居揭牌仪式

“我一直都关注着故居修缮工作的进度,看着这座承载着伯父记忆的故居一点点恢复往昔的模样,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每一次踏入这里,都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工作的身影和那份对科学的挚爱。”魏乃文的侄子,同时也是他四弟之子魏风说,故居修缮好后,他与其他亲属捐赠了证书、奖章、手稿、笔记、著作书籍、生活用品等藏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魏乃文的生平,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如今,魏乃文故居内部展陈设施精心布置,共分“乡梓之情 矢志报国”“筚路蓝缕 呕心铸剑”“先生风华 功勋永存”三个部分。走进故居,只见一楼大厅的多媒体设备循环播放着魏乃文先生的生平事迹纪录片,让参观者能更好地沉浸于他的辉煌成就之中;在展室,里面摆放着按照一定比例复制的科研模型,直观地呈现了当年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沿着楼梯登上二楼,只见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魏乃文在科研道路上的关键瞬间……

△魏乃文故居室内展示

据了解,魏乃文故居自从开放以来,人气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超3000多人次,接待各界团体组织参观学习30余次。2023年,该故居入选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

“魏乃文先生的卓越成就是中国科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身上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而他居住、生活过的故居,也传承和诠释着他的这种精神。”朱丽彬说,桂平市将充分利用魏乃文故居,用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时代精神新地标,让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进而变得可亲可感可学。

感悟科学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这是魏乃文工作期间使用过的计算尺及三棱比例尺。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就是用这些基础工具辅助研发大国重器,令人钦佩。”近日,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的培养,组织60余名师生到魏乃文故居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魏乃文故居讲解员李秀文给师生详细讲解魏乃文的生平事迹。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和宣传视频,近距离感受中国科学家魏乃文的科研历程和人生故事,了解魏乃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

“魏爷爷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的执着与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次参观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让我明白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应当学习魏乃文爷爷的科学精神,不怕苦、不自满、不居功,勇攀科技高峰,实实在在地为实现科技兴国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学生成文煊说。

“魏老的事迹激励着我,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可敬的人。新时代青少年就应该像他一样胸怀天下,以赤诚之心、科研之志报效家国。”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学生刘桂伶说。

为进一步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桂平市充分发挥故居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创新思路和方法,采用培养“红领巾”讲解员、招募社会志愿者等方式,让他们成为故居的“代言人”。至目前,桂平市已培训20多名讲解员,他们用不同的视角,生动讲述魏乃文的事迹和爱国情怀,为参观者带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我们正在为魏乃文故居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努力,故居的修缮和开放具有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相融合、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重要意义。”朱丽彬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必将激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传承先辈的科学家精神与爱国情怀,担当起时代使命,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桂平市博物馆

作者:杨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