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我通过手机App提前预注册,到这边审核材料、签订合同,十几分钟就办完了。”8月14日,即将成为广西民族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的廖锡龙在港北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签订了75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
今年以来,我市切实提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效,强化政策宣传、细化服务措施、优化助贷环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申请材料、登记信息、讲解合同、签字确定……8月14日,记者在覃塘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看到,许多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携带大学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等资料办理助学贷款。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耐心地向学生及家长讲解资助政策,指导贷款大学生开展贷款操作。该中心还划分出合同讲解区、材料审核区、合同签订区等,每个区域均安排志愿者提供首贷办理、续贷信息变更、材料打印等服务,有效提高助贷办理效率。
广西师范大学在读学生梁永铭在考入大学后,也通过办理助学贷款顺利修习大学学业。回忆起办理贷款时得到了志愿者的帮助,梁永铭心里深受感动,因此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希望能帮到新生办理助学贷款,就像当年志愿者帮助曾经的自己一样。”梁永铭说。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覃怡国介绍,我市于7月中旬开始集中办理助学贷款,预计8月20日至30日迎来办理高峰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不超过1.6万元,全日制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2万元。截至8月14日,我市已有5.13万人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金额达5.99亿元。预计今年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人数约10.5万人,贷款金额11亿元。其中约2.8万人为首次贷款。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宣传,制作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动画片;增加助学贷款受理代办点,新增桂平市第五中学、平南县中学等5个代办点;持续推广国家助学贷款手机App,畅通助学贷款线上申请渠道,提高办理效率;招募志愿者提供服务,今年我市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代办点在场志愿者超200人,有效覆盖助学贷款办理全过程。自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以来,我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累计受理72.37万人次,发放金额57.32亿元。
作者:李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