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发源于平南县东王顶东麓,延绵30公里,蜿蜒曲折。平南县官成镇八宝村喜地屯沿江而建,村子三面环山,树木繁茂,风光秀丽。放眼望去,整齐排列的房屋、悠闲自得的村民、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流过的乌江,构成了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画卷。
7月10日,记者来到八宝村喜地屯榕树广场,不远处,一座一进二层三开间的黄泥瓦房——八桂薯事村史馆出现在眼前。斑驳的墙面、老化的木门窗和陈旧的屋顶,一股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外墙上悬挂着一串串圆滚滚、胖乎乎的红薯模型,趣味十足。
八桂薯事村史馆内,大厅里摆放着一套老式木沙发、一台老式录音机、一台手摇鼓风机和一张老木桌,桌上摆放着煤油灯、茶壶、茶杯等生活用具,左右两个房间分别是红薯馆和桂圆馆。红薯馆内摆放着一架老式牛车,车上堆满了由棉布和棉花制成的红薯模型,两边摆放着爬犁、铁锹等生产工具;桂圆馆内整齐陈列着喜地屯龙眼种植和产业发展的图文资料。
瓦房右侧,一间小型红薯加工作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坊入口处摆放着一个四层木制晾晒架,是村民用于晾晒红薯干、桂圆的工具。作坊内放置着一个长方形的水泥凹槽操作台,边上安装有水龙头和出水口。“村民将煮熟的红薯放到操作台上,经过清洗、剥皮、切片等工序后,放到晾晒架上晒干,红薯干就制作好了。”八宝村党支部书记黄华介绍,过去生产工具落后,制作红薯干全靠村民手工生产,每到红薯干加工高峰期,烟火气伴随着水蒸气从房屋上散发出来,整个村里弥漫着香甜味,芬芳馥郁。
黄华介绍,这间老房子由村民唐胜远捐赠。房子保留了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风格,内部展示的老物件均为村民捐赠。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先辈们过往的生活记忆,是喜地屯村史民俗、乡风民情的微观呈现,也是记录村落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
喜地屯初建于清康熙年间。彼时,唐进一、唐进二、唐进三兄弟三人从广东逃难至平南县,沿乌江北上,定居红泥岭原居住地(今平南县官成镇新新村),后迁至八宝村喜地屯,开辟荒地,建造家园。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喜地屯逐渐发展成了大型村落。
20世纪90年代,喜地屯利用本地优渥的种植和灌溉条件,种植红薯,积极发展红薯干加工产业,生产出的官成红薯干色泽好、味道香甜、甜而不腻、口感上佳、远近闻名,成为八宝村支柱产业之一,造就了村民的“甜蜜生活”。
除了红薯干,桂圆加工也是八宝村的支柱产业。据黄华回忆,1988年,喜地屯村民开始大量种植龙眼,最高峰时全村种植龙眼面积达6000多亩,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龙眼树。每年龙眼丰收季节,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吸引众多收购商前来收购。“每到暑假,村里的孩子都捡掉在地上的龙眼拿去卖,收入多则上百元,少则几十元,新学期的学费就不用愁了。”回忆起从前的丰收时光,黄华脸上满是笑容。
得益于红薯干和桂圆加工产业的兴旺,20世纪90年代,喜地屯家家户户盖上了楼房。近年来,喜地屯因地制宜,结合特色乡村风光和桂圆、红薯加工产业,打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八桂薯事村史馆和榕树广场,修建了环屯公路,完成了乡村建筑风貌提升、乡村景观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作者:见习记者 陆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