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图书、衣服等爱心礼物,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状况,引导他们从羞涩生疏到展露笑颜、敞开心扉……13年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政委、四级高级警官张琼用妈妈般的爱心温暖困境儿童,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我自己淋过雨,所以在我有能力的时候,也想给需要帮助的孩子撑把伞。”这是张琼多年如一日的助学初心。在她的资助下,目前已有8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5名学生正在读高中。
张琼给孩子们送去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自己淋过雨,想为别人撑伞
今年暑假刚开始,张琼又忙碌起来——联系公益机构筹备关爱活动、确定资助名单、准备好下学期学费……这个习惯,她从13年前延续至今。
2011年冬天,受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的委托,张琼和同事前往港南区木梓镇陈樟村给家庭困难学生小琴发放助学金。当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村道泥泞,路途遥远,她们花了几个小时才来到小琴家。只见几间低矮的泥砖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饭桌上摆着一碟青菜和一盆白粥,小琴和弟弟妹妹正准备吃午饭。寒冬腊月,孩子们光脚穿着塑料拖鞋,身上的衣服也很单薄,冷得浑身发抖,用怯生生的眼神打量着张琼等人。
小琴家有9个孩子,她排第二,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全靠母亲一人挣钱养家。当张琼告知来意,并把助学金递给她时,小琴既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小声地向张琼等人说谢谢。
“小琴家比我想象中还要困难。”张琼告诉记者,看到小琴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张琼出生在桂林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困难,是靠着亲朋好友的借款才完成了学业,一路上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所以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张琼说。
为此,她决定全力帮助小琴,定期送去书籍、文具,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寒暑假时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带她逛商场、买新衣……在张琼的帮助下,小琴顺利升上初中、高中,人也渐渐自信、阳光起来。
高一下学期的一天,张琼突然接到小琴的电话:“张阿姨,我爸爸住院了,情况很严重,家里没有钱医治爸爸,也没有钱给我上学了,我想辍学去打工挣钱。”电话那头,小琴哽咽的话语让张琼十分揪心。不读书怎么行!她立即赶到学校找到小琴,安抚她说:“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安心在学校读书。”
小琴的学费、伙食费,加上父亲的治疗费用,所需数目不小。考虑到自己的力量有限,于是,张琼在朋友圈发起了募捐,同事、朋友看到后纷纷慷慨解囊,50元、100元、200元……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快,张琼就帮小琴凑够了这笔费用。
张琼给小琴送去助学金。
有了这份坚强的后盾,小琴更加奋发图强。201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广东师范大学法学系。去年大学毕业后,小琴顺利入职广东省顺德市一家律师事务所。不管是在读书时还是工作后,小琴最爱和张琼分享自己的心事,她时常对张琼说:“‘警察妈妈’,有你真好!”
今年春节,小琴回家探亲,特地到张琼家拜年,给张琼塞了一个大红包。张琼过后拆开发现里面有520元。“520,特别暖心的数字。小琴发信息给我,说她长大了,让我不用再为她操心,要我好好爱护自己。”张琼笑着说,这些年的相处,小琴就像她的孩子一样,现在孩子有出息了、懂事了,她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爱心助学,一直在路上
2012年,在港南区木梓镇,年幼的丹丹与她的家庭经历着生活的重重考验。丹丹的母亲双目失明,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泥砖房里,每到雨天常常“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虽身处逆境,但丹丹与弟弟并没有被击垮,他们以几块木板、石头搭就的简陋书桌为伴,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课余时间主动到田间劳作,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担。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琼得知了丹丹家的故事,“姐弟俩懂事得让人心疼,当时我就决定要给予他们一对一的帮扶。”
张琼将丹丹家的情况向单位汇报,得到单位的支持,出资帮助他们维修了房子,一家人再也不用为下雨天发愁。张琼还帮助丹丹家申请到低保、残疾人补贴、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并联系到爱心人士每月定期资助姐弟俩,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安心上学。
2014年9月,丹丹考入贵港市高级中学,面对众多优秀的同学,倍感压力。首次期中考试,她的成绩排在中等偏下,这让以往成绩排在年级前列的她感到无比挫败,忍不住哭了起来。
得知丹丹的焦虑与不安后,张琼第一时间来到学校与丹丹深入谈心,还主动联系了学校的团委书记,详细说明了丹丹的情况,恳请老师给予更多关怀与指导。考虑到丹丹的家庭情况,学校老师为她申请助学金,安排图书馆勤工俭学岗位,同时推荐她加入读书会,希望帮助她重建自信。
张琼的关怀并未止步于此,她给丹丹写了一封深情长信,分享自己曾经的贫困、自卑与奋斗历程,以此激励丹丹面对困难不要放弃。“信里我鼓励她,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张琼回忆道。
这封信如同一束光,穿透了丹丹心中的阴霾,让她重拾信心,性格日渐开朗,学习成绩显著提升。2017年,丹丹顺利考上三峡大学医学院。2019年,喜讯接踵而至,丹丹的弟弟考上了厦门大学,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从2012年起,张琼成为荷城义工协会和贵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坚持投身爱心助学公益事业。她还牵头组建公安系统青年志愿者和巾帼志愿者组织,带动同事小陆、朋友覃兆华、韦玉敏等加入爱心助学队伍。
近年来,张琼帮困境儿童筹集助学金和学习生活物品总价值超50万元。她自己每年资助每名困境儿童至少1500元,最多时曾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同时资助了20名孩子。
“张琼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默默奉献、不计回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龙翔说,“她利用个人周末、假期时间帮助了很多人。”
张琼和孩子们约定,她会定期带礼物来看望他们。
用温情与行动,照亮困境儿童成长之路
2017年夏天,港南区木格镇东坡村留守儿童立君跟随团市委组织的夏令营活动,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时,当国歌响起,立君视线追随着缓缓升起的国旗,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国旗敬少先队队礼。
这次北京之行,14岁的立君还参观了清华大学,登上了万里长城,走进了故宫。回到贵港后,他把在北京的见闻讲给张琼听:“我现在还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我去到了电视里的北京。谢谢您,‘警察妈妈’!”
张琼与立君的故事从2014年初开始。立君和两个妹妹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成为立君的帮扶人后,张琼在一次家访中和他约定,只要他在每学期考试中能考90分以上,她就送他一份小礼物。这个约定,给了立君极大的温暖和鼓励,也激励着他更加刻苦学习,力争上游。
上初中后,立君同样表现优异,张琼决定帮他实现一个愿望。在了解到立君从小就渴望去北京后,张琼帮他申请到了团市委每年组织困境儿童到北京游学的夏令营名额。出发前,张琼带立君去买了行李箱和新衣服、新鞋子,给他准备好零花钱和路上吃的零食,像母亲一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游学注意事项。“希望通过北京的游学,在他小小的心灵种下一颗奋进的种子。”张琼说。
除了关注立君的学习,张琼还想方设法帮他解决家庭遇到的困难。2019年冬天,木格镇白玉甘蔗滞销,立君家的几亩白玉甘蔗也面临销售困境。甘蔗卖不出去,孩子们的学费就没了着落。立君的爷爷心急如焚,却也只能支一张简陋的桌子,顶着寒风在路边卖甘蔗。
张琼知道后,主动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推销立君家的白玉蔗。同时,组织爱心人士到立君家帮忙砍甘蔗,自掏腰包解决运输问题,把甘蔗拉到城区销售。在张琼的帮助下,3天时间就卖出了400捆白玉蔗。
张琼对自家帮助良多,立君爷爷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之情,只会朴实地在每次张琼去家访时,给她送些自家产的粮食和鸡。有时婉拒不了,张琼便折成现金给立君做生活费。去年,立君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张琼十分高兴,给他送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礼物。
今年5月29日,我市“温暖守护 爱满荷城”贵港市“荷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活动正式启动,张琼第一时间报名,成为8名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她还坚持组织开展警娃托管班和夏令营,将爱心助学和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能让我坚持下来的理由,是孩子们的笑脸和转变!”张琼手机里存着几千张照片,记录着她帮助的十几名孩子的成长变化。“未来,我会继续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解决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关爱青少年、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困境学生的队伍,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张琼说。
(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文中受助学生均为化名)
张琼给警娃托管班和夏令营的孩子们过集体生日。
作者:姜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