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芝承包种植的稻田,绿浪翻滚,长势喜人。(记者张庆杰摄)
6月12日,平南县大安镇燕岭村,2000亩优质稻种植基地稻浪翻滚,丰收在望。
“我们合作社承包了2000亩土地,一年产稻谷2000吨左右,也就是200万公斤,载重20吨的货车也要100辆才能装载完,这100辆货车差不多可以从我们村排到镇上。”说这话的是袁翠芝——平南县五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燕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脸蛋圆圆、讲话大声、笑声爽朗,这是她给记者的初步印象。袁翠芝每天都会到基地看看自己的稻田,置身2000亩稻田之间,她感觉心里十分踏实。
袁翠芝身上有很多“光环”:2021年被评为广西种粮大户;2022年获得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今年3月,她被授予2023年度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大家都叫她种粮大户、三八红旗手,但她最喜欢被人称呼的还是“农民”。“我很幸运,我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袁翠芝说。2022年7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农业有盼头,“回炉再造”当新型农民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家大力支持,种粮有钱赚,农业有盼头。”袁翠芝带着记者到田里,边走边聊,不时低头查看稻穗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到湖南常德考察调研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求‘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种粮的信心。”
然而,干农业却不是袁翠芝的初衷。她虽然是农民的孩子,却对干农活心有余悸。过去,农业生产没有实现机械化,牛、锄头、犁耙就是农民的“伙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真实写照。小时候吃够了干农活的苦,她发誓要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初中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到平南县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一家卫生站工作,总算“逃离”了农村。“过去‘双抢’时,骄阳似火,汗如雨下,腰酸背痛,累得简直想哭!”回想起30多年前的农民生涯,袁翠芝记忆犹新。
但仅过了几年轻松日子,袁翠芝又回到家乡,在农村这个大学校“回炉再造”、重新当农民,原因很简单:有了小孩。回到平南老家后,她一边种家里的田地,一边协助丈夫经营农资店,忙碌而充实。
袁翠芝肯动脑子。农资店经营久了,她成了半个农业技术专家,又开始琢磨起种田的事。但这次,她要改变过去落后的种植模式,不当传统农民。2001年,27岁的袁翠芝在村里承包了30亩水田,开始了当新型农民的尝试。
近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耕地开始撂荒。看着良田撂荒,袁翠芝不忍心,把别人不种的土地都承包过来。随着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更多的人信任她、选择她、找她合作。到2011年,她承包的水田达到200多亩,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随着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袁翠芝觉得光懂技术还不行,得懂经营、懂管理,甚至还要懂金融。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2016年8月,她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2022年9月,她参加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袁翠芝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夏天,临近早稻收割,却持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袁翠芝眼巴巴地看着金灿灿的稻谷泡在田里,自己却无能为力。“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想起来还心痛,每天都下雨,稻谷错过了最佳收割时间,最后收上来的稻谷几乎都发芽、发霉了,损失近60万元,两年时间都恢复不了元气。”聊起当年的遭遇,袁翠芝眼眶湿润了。尽管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挫折,袁翠芝也没有想过放弃,千方百计挺过了难关。
“这些年,从育秧、插秧到管护、收割、晾晒,各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对今后的路更有信心了。”袁翠芝说。
袁翠芝在稻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记者张庆杰摄)
农机有搞头,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民
“我们这2000亩土地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干起来比想象中轻松许多,育秧有育秧工厂,插秧有插秧机,施肥、喷洒农药都有无人机,收割的时候有收割机,现在连晒谷都不用了,直接上烘干机,水稻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回忆起当年守在晒谷场上,一下雨就抢着收稻谷,兄弟姐妹几个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袁翠芝笑了起来。
刚开始承包土地时,袁翠芝根据水田分散而偏远的实际,购买了一批小型耙田机和插秧机投入生产。有了农机,她这个新型农民当得轻轻松松。忙完自己田里的活,还能为附近村民提供机耕服务,渐渐地有了知名度。随着袁翠芝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对农机的需要也越来越大。2011年,她注册成立平南县燕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更多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袁翠芝管理的两家合作社发展迅速,有农机30台(套)、社员60多名,服务周边村民2000多户。
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袁翠芝发展农业、做好农机服务的信心更足了。2022年,她投资建成现代化水稻育秧中心(能够为4000亩稻田提供秧苗)、稻谷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60吨),建成集水稻育秧、耙耕、插秧、收割、烘干于一体的为农服务基地。2023年,合作社服务的4000多亩稻田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今年,她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一台日烘干能力60吨的烘干机、一个储粮能力达600吨的储备粮塔,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范围。
从30年前种家里的两亩地都累得够呛,到现在承包种植2000亩水稻轻轻松松,袁翠芝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
袁翠芝勤奋学习农机操作技术,成为一名熟练的农机手。图为袁翠芝在操作插秧机插秧。 (受访者供图)
作者:张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