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两弹一星”科学家、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三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魏乃文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当天,魏乃文纪念像揭牌仪式在郑州御泉陵园举行,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魏乃文永远安息在这青松翠柏环绕的陵园中。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记者深入采访魏乃文的子女、亲属,挖掘魏乃文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追忆“两弹一星”科学家魏乃文,感受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蛟龙出海惊天地
1982年10月12日,蓝天,白云,茫茫大海。猛然间,震动、巨响,一条火龙,穿着彩虹般的水裙,从大海深处冲出,朝着高空飞去……
千里之外,这条火龙准确命中目标。
我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首获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祝贺,指出“这是党的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
《解放军报》评论,这次水下运载火箭(潜地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极大地展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合众国际社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国防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向着拥有全面的核能力和战略威慑力量又迈出了一步。”
这巨大成就背后是魏乃文和他的科研团队筚路蓝缕、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艰辛历程。
时间回到1964年,郑州。
一间废弃旧花房,几个汽油桶。这便是魏乃文科研团队研究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实验室。
而国外的经验是,除了精密的实验室之外,还有特殊功能的高级水池、大型水下实验装置。
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魏乃文科研团队“土法”上马。他们把废弃的旧花房稍加修理成为实验室,以一个汽油桶作模拟水筒,用现成的喷漆压缩机做发射动力,第一个原理性水下发射实验开始了。
魏乃文大女婿梁东明介绍,在简陋实验室,魏乃文科研团队成功进行缩小几十倍的第一次模拟试验;为了节省费用,他们用一个直径为2.5米、高6.5米的水筒代替庞大而昂贵的水池,用1米多厚的砂、锯末铺在模拟弹落点区代替复杂的回收装置;为了赶进度,科研团队背起铺盖住到厂里,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两个月进行200多次试验……
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魏乃文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破茧成蝶,潜地导弹成功发射,我国国防工业翻开新的篇章。
“巨浪1号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魏乃文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矢志强国舍“小家”
“在上海成家是困难的。50年代工作单位是没有公房分配的,需个人自己解决。这样促使我晚婚,直到1957年1月才结婚。”这是魏乃文手写《我的简历》里面的一段话。
魏乃文二女儿魏恒告诉记者,父亲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奋斗10多年,终于买了一间很小的阁楼,35岁时才成婚。有工作有房有妻儿,家总算在上海安顿下来。大上海,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繁华都市!
然而,1963年底,上级领导的一番谈话,让魏乃文辗转反侧。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很羸弱。但弱肉强食,世界并不太平。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和肆无忌惮的“核讹诈”。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自己的战略力量。
魏乃文的侄子魏飙告诉记者,对于调离上海,魏乃文曾有过犹豫。因为经过10多年的努力,魏乃文好不容易才掌握船舶甲板机械研制技术,是我国第一批船舶制造标准化制定者之一。而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是一项新技术,在当时又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属绝密工作,责任和风险都很大。
“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在中学时代就矢志报国图强的魏乃文很快选择后者。1964年1月,魏乃文来到郑州新成立的七一三研究所,担任该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后任副总工程师。
“自己省吃俭用买下的房子,因为一纸调令,他毫不犹豫地把它送给邻居,从繁华都市举家搬迁到偏远乡野,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魏恒说。
“爸爸围着工作转,我们围着爸爸转。”魏恒说,妈妈金淑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曾在法院工作;从上海来到郑州后,由于没有合适工作,她只能做幼儿园的保育员。平时,买粮食、搬运煤球等重活她都包了。“为了爸爸的事业,妈妈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家国情深深几许
“即使爸爸在家,大多数家务活妈妈都不肯给爸爸干。但爸爸爱烧菜,只要爸爸在家,烧菜做饭就是爸爸的事情。”魏恒说。
魏恒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家人的粮食七分粗粮三分细粮。平时,妈妈带着孩子在家主要吃红薯面、红薯干等粗粮,白面、大米细粮要等到爸爸回家才吃。爸爸出差前,妈妈就会想方设法弄到一些肥猪肉回来熬猪油,给爸爸带去基地和大家吃。
1975年,金淑英生病,正是核潜艇研究攻坚关键时刻,魏乃文已经无法停下工作去照顾妻子,但还是想方设法医治妻子的病。他出差在外,只要有一丁点时间,就会去逛药店,返程的行李包里全是妻子的药。1983年10月底,妻子不幸去世。魏乃文忍着悲痛,默默办完后事,马上投入紧张工作。“其中的痛苦,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魏恒感慨。
有一件事让魏恒终生难忘。
“咚咚,咚咚……”1984年2月的一个晚上,正在家坐月子的魏恒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一个老人,又瘦又小,提着个竹篮。”
“刚熬好的鸡汤,趁热喝吧。”魏乃文不善言辞,他把汤锅放在桌上,看了看外孙就回去了。魏恒鼻子一酸,哭得稀里哗啦。那时,母亲刚去世几个月,给坐月子的女儿熬鸡汤本来是母亲的事,但60多岁、正忙于工作的父亲还贴心地承担起母亲的责任。“五味杂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件事。”魏恒说。
事实上,孩子们一年难得见上父亲几次面。小时候,魏恒上幼儿园,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回家一次也不是就能碰上爸爸在家。儿子魏前明对爸爸就更加陌生了。
魏前明于1972年出生,两年后妈妈生病。在魏前明的印象中,爸爸出差,妈妈住院,大姐又下乡,才几岁的自己就跟着10多岁的二姐相依为命。“爸爸出差前留下15元钱生活费,那时也不是很会过日子,前面把钱用多了,后面就只能忍饥挨饿熬着过。”魏前明回忆说。
“爸爸还是一个特别记挂自己亲人的人。”魏恒告诉记者,每个月爸爸都会从工资中挤出一部分钱寄给困难亲人,从奶奶到婶婶、从太姥姥到姥爷,每人一份。妈妈去世后,爸爸对太姥姥和姥爷的接济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都是后来婶婶或者小姨来家里走亲戚说出来的。”魏恒说。
“做事非常有仪式感。”魏恒说,兄弟姐妹的孩子结婚,他要送床毯。我们说,邮寄太周折了,不如直接寄钱,大家都方便。但他不同意,说礼轻情义重,寄钱能代表情义吗?不但要寄床毯,还要写上祝福语。
魏乃文已远去,生前的点点滴滴,成为儿女心头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巨浪一号惊天地,卫国铸剑勇担当。为了国家不再遭受欺凌,魏乃文选择“人间消失”几十年。他,不为名,不为利,甘愿平凡却成就了最大的不平凡;他,舍“小家”为“大家”,以赤子之心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利剑铸成之时,也铸成了深海丰碑。
作者:记者张思 黄自福 见习记者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