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北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学政策、强作风、抓落实、创一流”活动,着力在壮大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稳就业保民生上出实招、下功夫、求实效,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纾困解难 壮大实体经济
港北区聚焦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港北区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政府金融机构联动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桂惠贷”的投放量、惠及面和精准度,有效缓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一季度,港北区“桂惠贷”投放金额达14.36亿元,投放金额居全市第一,推动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34%。同时,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准公共产品和公益性服务,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港北区用好用活支持政策,出台《港北区2022年一季度推动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港北区支持房地产企业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增长奖励办法》等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效推动港北区企业加快复苏。今年4月,该区还出台了《港北区2022年支持生猪养殖业稳增长若干措施》《港北区2022年推动工业稳增长若干措施》《港北区2022年促进服务业稳增长若干措施》《港北区2022年支持建筑企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等,进一步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工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复苏、建筑业增长。同时,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强化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今年一季度,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
持续发力 扩大有效投资
走进港北区新能源特种专用车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塔吊林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正抓紧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负责人潘旋清说,项目从今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港北区领导干部协调解决了水、电、路、招工等难题,目前有100多名工人进场施工,已完成工程量的40%,预计下半年部分项目可试运行投产。“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多亏港北区领导干部大力支持。”
港北区新能源特种专用车基地项目是港北区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港北区深化拓展“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区长服务企业接待日”等平台,领导到项目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同时,完善特派员联系服务工业企业制度,推行专班式、项目化管理模式,健全“马上办”机制,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全方位打造“办事不求人、办事省时间、办事少花钱”营商环境,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今年,港北区牵头列入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共16个,总投资12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亿元,1—4月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
港北区还大力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的园区公共服务“八个一”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今年一季度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2.36亿元,实现了稳中有升。同时,依托西江科创产业园,进一步深化园区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一批“园中园”,目前已有13家企业签约入驻西江科创产业园。
强化保障 稳就业保民生
港北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渠道,统筹用好各项就业补助资金,全力支持打赢“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1—4月,港北区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2092.26万元,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及社保补贴、农民工创业奖补、创业孵化基地及孵化企业补贴、职业培训等技能提升补贴及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等方面,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港北区还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民生支出,用情、用心、用力办实事、解难题,分类施策,为特殊困难群体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织密编牢兜底保障网,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1—4月,港北区民生支出8.28亿元,增长14.6%。
作者:陆宏夏 林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