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县融中心优秀案例”发布会,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县融中心“优秀商务服务奖”获奖名单,平南县融媒体中心光荣上榜。据悉,全国仅有8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获此殊荣,平南县融媒体中心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2019年8月,按照党中央要求,平南县委、县政府以平南县广播电视台为基础,整合县新闻中心,挂牌成立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从成立之日起,该中心不断加强软硬实力建设,筑牢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增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守正创新,讲好平南故事,为把平南建设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生态滨江城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探索“融合”,迈出重建体系的关键一步
在成立融媒体中心之前,平南县主流媒体有两个电视频道、一个广播频率、一份内刊、一个新闻网站、三个新媒体平台账号。分别由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县网宣中心运营管理,单位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对接,传播平台没有形成同频共振的宣传合力。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在原有宣传平台的基础上,整合重构了平南县主流媒体平台矩阵,并拓展到13个宣传平台:平南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平南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魅力平南”APP,广西云平南端,今日平南网,《今日平南》内刊,“今日平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平南融媒”微博,以及新华社“现场云”平台。新的宣传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统一管理、统筹运营,实现了采、编、播、发一体化的流程优化。
完成融合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强劲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上多平台矩阵形成的强大传播能力,平南县融媒体中心发挥了更好宣传平南形象、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
创新“内容”,提升主责主业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平南县在省级以上媒体的上稿数330多篇,其中被央视采用的作品就有4篇。这是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增强内容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成果。
采编队伍摆脱对传统宣传模式的“路径依赖”。传统广电宣传模式运用过多的政治话语,这与寻常百姓的生活话语存在天然隔阂,不利于把宣传内容讲到群众的“心坎上”。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作为连接全县党群、城乡的重要纽带,在具体的媒体作品中巧妙地将政治理念转化为百姓的生活话语,用活用好百姓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让新闻信息有血肉、有感情。
冲在时代前沿,占据视听内容流量风口。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目前唯一同时拥有互联网新闻资质、网络视听许可证的机构,摆脱以往“等、靠、要”“固定套路”的内容生产模式,深耕本土新闻的视听转化,创作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借助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2021年,全年10万+以上浏览量的融媒作品约70条,甚至出现了数条百万+、千万+浏览量的爆款融媒产品,其中大部分为短视频作品。
破局“产业”,强化县融发展的造血能力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前,平南县“老广电”因经营模式单一、广告受众群体局限,行业竞争力日渐式微,经受着自身“生与死”的考验。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如何突破困局、增强融媒体中心的产业造血能力,成了对“融合”的探索后摆在面前的第二个“困局”。
在县委宣传部的牵头下,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于2021年4月注册成立了独资企业平南县融媒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依托“媒体+”,首先在整合媒体广告与城市空间广告方面、影视制作方面的经营取得突破性成果;接着再乘胜追击,依托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继续拓展活动策划与实施、文创产品、教育培训、零售业务等板块。新成立的平南县融媒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1年营业额突破了1200万元,从“困局”到“破局”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平南县融媒体中心获评新华社“2021 年度全国县融中心‘优秀商务服务奖’ ”。
破茧成蝶不是终点,而是奋斗起飞的新起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平南县融媒体中心在探索中前行,从各媒体平台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内容生产从“老模式”转变到“新思想”,创收能力从渠道单一到如今的几大板块齐头并进,走上持续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
作者:韦挺松 唐华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