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人防 ,线上技防——贵港为何这么“蓝”
2021年以来,我市紧盯污染防治,以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工作思路,构建人防+技防“双防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创造全区6个第一,秸秆禁烧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连续靠后到全区先进的逆袭。
今年一季度,全市细颗粒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8%,优良天数比率为96.7%,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湛蓝的天空刷爆微信朋友圈,市民纷纷点赞“贵港蓝”。
贵港,为何这么“蓝”?记者近日进行探访。
用好指挥棒,下活一盘棋
“江南大道园博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大量堆土裸露未覆盖,请市住建局到现场调查处理。”
“荷城路某项目工地部分围挡未开启,工地内有露天电焊现象,请港北区政府调查处理。”
……
近期,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攻坚指挥部工作调度指令频发,相关部门处置反馈同频。这是我市“大环保”格局响应机制高效运行的一个缩影。
市委书记何录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要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为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实效,我市在全区首创“环境履职否决项”绩效考核指标,配套“红黑榜通报”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形成“大环保”格局,得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肯定。
“今年大年初一值班,我特地开车到城区转了一圈,一点鞭炮纸屑都没有发现。”港北生态环境局局长林华说。
春节是发生大气污染的关键时间节点。今年1月,我市提前谋划烟花爆竹禁燃限燃工作,通过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把宣传、监管、执法等规定动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春节期间,全市均未出现污染天气。
春耕时节,全市连续启动大气污染防治Ⅲ级(黄色)应急响应,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每日对各县(市、区)发生的火点进行通报,对秸秆露天焚烧火点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的县(市、区)政府进行“黑榜”通报,实行绩效扣分。
一季度,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累计查处大气环境违法案件49件,罚款49.68万元,有力打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
政策“吸睛”,“引流”公众参与
2021年1月30日,港北生态环境局接到群众举报,我市某建筑材料公司生产机制砂非法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2021年6月11日,覃塘生态环境局接到群众举报,石卡镇樟竹村某碎石厂生产过程噪音大、扬尘污染严重。2021年至今,全市严厉打击大气污染严重的非法破碎生产矿石制品加工点12个。
1月21日,3名举报人领取我市2022年第一期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金,其中一人领到奖金7万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位举报人自豪地说。
执法人员不足是制约环境监管全面开展的瓶颈之一。我市制定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不断扩大举报范围,拓展举报渠道,提高奖励额度,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立案查处违法举报案33件,拆除清理违法企业5家,罚款271.79万元,兑现奖励金额22.1万元,所办理的有奖举报案件属实率达100%,精准地打击了多起环境违法行为。我市有奖举报工作成效领跑全区14个地市。
“实施有奖举报,鼓励群众成为执法人员的‘望远镜’‘显微镜’和‘夜视镜’,有助于修补环境监管执法漏洞,精准打击隐藏在角落里的环境违法企业和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飞表示。
在政府严打、公众监督的双重高压态势下,企业违法排污乱象受到震慑,部分“散乱污”作坊自行停产或撤场。
线上“哨兵”,督促企业加强治理
近期,我市在线自动监测平台显示某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出现污染物排放日均值连续超标现象,被生态环境部列入严重超标短信预警名单,存在被挂牌督办风险,市生态环境局马上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企业目前处于停机整改状态。
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测管控能力,是我市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王炸”。
2021年至今,全市累计在202家重点监管企业安装334套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在30家重点监管企业和4个工业集中区安装125个视频监控点,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我市还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设置超标警示功能,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系统后台自动将预警短信发送给企业负责人和监管人员。一水泥厂负责人表示:“收到警示短信没有多长时间,执法人员就来了,今后再收到这样的提醒得马上落实排查整改。”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发出污染超标警示6604次,其中今年以来发出污染超标警示短信633条,有效提高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
我市实施“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把涉及民生、疫情防控领域,以及污染轻、风险低、守法意识强的130多家企业列入执法“正面清单”,利用自动监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进行监管。2021年以来共实施非现场监管1400余次,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作者:张思 通讯员张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