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采访,感受到该校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浓厚氛围。
蒙公镇是壮族聚居地。该校是我市唯一一所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初级中学,近1000名学生为清一色的壮族。2014年5月,该校获自治区教育厅授予“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壮族人民创造的“那”文化是其中的一块瑰宝。壮语里的“那”意为“田”和“峒”,泛指田地或土地。壮族先民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为乐,据此孕育出的文化,被称为“那”文化,包括农具文化、耕作文化、美食文化、纺织文化等。
该校围绕“为壮乡儿女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于2014年5月开始筹建“那”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校园,培植师生民族归属感、认同感。我市各级“五老”对该馆的筹建倾注关爱,该校退休老师奔波忙碌,为该馆搜集民间的物具和资料。自治区、贵港市和覃塘区三级关工委领导多次到馆指导。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馆于2015年3月开馆,总面积300多平方米,外观呈壮族民居瓦房式格局,馆内分为壮族生活用具区、壮族农耕用具区和壮族民间文化区,陈列近500件展品,展示了不同时期壮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和民间文化。该校校长梁耀田介绍,该馆是目前广西教育系统收集展品品种和数量最多的博物馆,馆内的许多展品被选送到自治区博物馆展出。截至目前,该馆共接待了90多批次参观团队。
该馆成为学生学习了解壮族农耕文明史的“活教材”。该校除了组织学生参观外,还每天开放该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那”博物馆,感受“那”文化魅力。“馆里丰富多彩的展品,充分展示了壮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与智慧。”2105班学生覃淼淼表示,要弘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依托“那”博物馆,该校建立5亩多的劳动教育基地,演绎别具壮乡特色的刀耕火种稻作文化,让学生通过劳动,传承先辈热爱劳动的传统。今年秋季学期,该校开展种植蔬菜劳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烧荒、翻地、挖坎、播种、培土、浇水全过程的劳动中,掌握种植蔬菜的技能,身心得到了锻炼。2206班学生李晓红在作文中写道:“我们来到假期长荒的菜地,经过一番劳动,种上了嫩绿的菜秧,看到这场景,虽然劳累,但感到好开心。”同时,劳动升华了思想。一名同学写道:“通过劳动,我更加体会到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今后我要做到‘光盘’行动,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浓郁的“那”文化氛围,激发了师生爱学习、爱学校、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怀,激励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近年来,该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育成果特等奖”和一批贵港市、覃塘区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