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幸福田园。当天,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随后,100多名大学生热情洋溢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他们分成两组,跟随市农科所农技师及民间艺术家开展蔬菜耕种、东龙彩灯制作等活动。
大学生走进幸福田园。(全柏澄 梁棋摄)
锄地种菜,感受农耕之乐
在秋意渐浓的田园里,同学们欢笑着跟随农技师的步伐游览田园秋景。在向阳园,老师结合宣传栏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和耕种方式,让大家对传统农耕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锄地分垄。(郭晓枫摄)
“耕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耕种的土地需要提前进行翻整,以便让土壤变得松软。”“起垄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随后,农技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农业耕种知识。学生们跃跃欲试,手持锄头、铲等农具纷纷下地开始了他们的农耕实践。
给刚种上的菜浇水。(郭晓枫摄)
“我几乎没有下过田,更别说种菜了,现在看来翻地还挺费劲的,不过也很有成就感。”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221班学生方泉辉一边说一边用力翻动土壤,让原本坚硬的土地变得松软。在起垄沟的过程中,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手持锄头开挖垄沟,他们认真听着农技师的讲解,仔细观摩农技师的动作,逐渐掌握要领。在农技师的指导下,他们互相帮忙一起种下菜苗、土豆等农作物,现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整个田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制作彩灯,体验非遗魅力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东龙彩灯于2014年10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在幸福田园的另一边,只见老师向学生介绍东龙彩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方法,并解释彩灯在不同节日的重要意义。
了解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龙彩灯。(杨小露摄)
“东龙彩灯的制作需要细心和耐心,各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老师继续说道。学生认真听讲,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生怕错过重要的动作。随后,学生在老师和当地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逐步开始制作彩灯。他们有的在剪裁纸张、有的在讨论设计图样、有的在翻看关于东龙彩灯的制作技巧,从搭框架、捆绑到剪花纸、粘贴……同学们积极参与,手中的彩灯也逐渐成型。彩灯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的似鱼,有的如龙,有的像花,他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现场弥漫着欢乐和喜悦的气氛。
团队合作,共同制作精美彩灯。(郭晓枫摄)
“快看看我做的是不是很漂亮,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东龙彩灯的知识,还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可以亲手制作出这么好看的彩灯,很有成就感。”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供应链运营222班学生李华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杰作”,一边高兴地说。
田间课堂,收获成长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揭牌,是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需求等方面,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宣传部部长梁杰表示,通过在幸福田园设立劳动实践基地,立足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带领学生深耕田野,一手握笔,一手提锄,培养“耕、读、研、学、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剪刀在手中来回游走,花纹形状慢慢浮现。 (杨小露摄)
“这次课程让我不仅学到农业知识,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乐趣。耕地种菜就像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过程,需要耐心、细心。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更好地合作,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觉得这些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2219班学生韦婷婷说。
学生展示自己的“杰作”手工花灯。(杨小露摄)
“这是我第一次制作东龙彩灯,也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贵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制作方式,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227班学生方玉梅表示,她希望以后能参加更多此类活动,只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与文化生产,才能让更多学生对文化产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