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平南县 > 正文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奋进平南万象新

2024-10-08   来源:今日平南   作者:  

原标题:

奋进平南万象新

——平南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综述

七十五载风雨路,砥砺奋进万象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平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的历史性跨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75年来,平南县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950年建县之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476万元。改革开放后,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步入“快车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1年迈上10亿元台阶,2010年超过1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南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材、纺织服装、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发展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突破200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300亿元大关,经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依托农业大县的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县拥有各类示范区 425 个,成功创建 2个国家级示范区和 5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稻、生猪、石硖龙眼等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建富硒品牌27个、排名全市第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启生态农业、大洲镇肉牛养殖基地等84个项目竣工投产。平南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被评为中国石硖龙眼之乡、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农业发展绿色先行区创建县。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43 亿元,是1958年的231倍。

▲▼石硖龙眼产业示范区

▲平南县果蔬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理念,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建材、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绿色能源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0家。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获中纺联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达庆生物科技入选“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保利高入选广西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

▲广西世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是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的龙头企业之一。

▲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主厂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总投资32亿元,年产能规模1000万吨。

▲▼保利高塑胶制品(广西)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圣诞用品生产企业,也是平南县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兴。成功创建雄森动物大世界、北帝山旅游区等5个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9个国家AAA级景区,成功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成功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平南国际龙舟赛、北帝山登山节、马拉松赛和中国平南富硒石硖龙眼节等大型活动,有力提升了平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731.56万人次,旅游收入80.84亿元。港口物流业加快发展,202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连续7年排名全市第一。

▲国家AAAA级景区北帝山旅游区。

▲国家AAAA级景区雄森动物大世界。

▲平南县文化体育中心。

▲金水湾酒店项目。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城区高楼拔地而起,公园广场不断涌现,乡村环境有效改善,城乡路网畅通无阻……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南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的画卷越绘越美。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发展。2023年底,城区面积发展到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5.44%。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面积约274万平方米,长度约108公里。城市绿地面积1015.6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214.23公顷;公园面积23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29.6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55%。打造“一江两岸”主题景观带,江北公园、江南公园临江而生。商业步行街、平南中心广场、龚州公园、江北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江两岸”夜景。

▲江北诗词文化公园。

▲位于县城区的国家AAAA级景区龚州公园。

交通枢纽优势凸显。建县之初,平南交通条件极为滞后,1958年,仅有13条共247公里砂土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南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猛。2023年,平南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57.519公里;南广高铁过境平南,平南融入南宁1.5小时、广州2小时经济圈;贵梧、梧柳、荔玉、平武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打通“内联外通”大动脉;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舶;西江大桥、浔江特大桥、平南三桥、相思洲大桥建成通车,西江两岸往来更加便捷。平南的立体交通网日渐完善,平南人民的出行愈发便利。

▲平南三桥曾被誉为“世界第一拱”,当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

▲南广高铁。平南南站是广西客流量最大的县级高铁站。

▲建设中的柳梧铁路。

▲荔玉高速公路和梧柳高速公路在官成互通交汇。

▲武林港二期泊位。平南港区吞吐量常年位居广西内河县级港口首位。

乡村环境优美宜居。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行动,统筹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连片推进”的原则,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庄,乡村环境明显改善。

▲安怀镇新益村。该村大力发展石硖龙眼产业,充分挖掘龙眼文化,农业产业兴旺、村庄面貌靓丽。

▲大鹏镇景华村是集漂流探险、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康体、养生度假、观光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获列入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武林镇新贤村通过风貌塑形、壮大产业、树立新风,一幅“小巷成诗、乡村如画”的画卷正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铺开。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平南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每年把80%以上的财政投入民生领域,强力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统筹整合各类资金43.84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全县79个贫困村、757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平南县安怀镇旺官村良种场屯。这个村庄不但农业产业兴旺,还充分挖掘文旅资源,在文旅融合上走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平南县东华镇蛋鸡养殖产业项目。该项目通过集约高效的养殖生产模式,生产品质优良、绿色健康的鸡蛋。

▲平南县鼎立现代化农业家庭农场采取“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的新型农业业态。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平南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紧抓科教振兴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强县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公办学校总数为566所,教职工数由1958年的2023人发展到16498人,在校学生总数由1958年的8.02万人发展到26.95万人;考上高等学校人数也由1958年的115人发展到2024年考上本科线人数5169人。平南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24年7月9日,平南县城南高级中学揭牌,正式招生。

▲东湖小学校园。该校建成以来,满足了城东新区一带居民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项目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1958年卫生医疗单位仅为12家,医务人员242人,病床40张。2023年末,全县共有县级公立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2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民营医院19家,床位数 7294张、各类医务人员7245人;基本医疗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

▲平南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至县人民医院旧址。

▲建设中的平南县第三人民医院项目。

社会保障更加坚实。2016年以来,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新增42665 人次、124821人次;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51604人;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9360元和6300元,2023年发放城乡低保、特困救助补助资金2.88亿元,惠及城乡困难群众7.8万人;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1296套,改造棚户区住房2730套。

▲搭建平台,让就业更“便捷”

▲平南县实行“点对点”送工入企进度和企业新入职情况周调度,根据劳动力和企业用工需求,分类针对性开展“点对点”送工。

▲平南县第三期电子商务人才精准培训班在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服饰有限公司举办。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90%以上。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5个,自治区级生态村21个,市级生态村144个。获评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气候宜居县、中国天然氧吧。

▲大鹏镇高坪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平南街道平田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