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 靶向“开方”
东津镇:“产业管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港南区东津镇,现代化的养殖厂区内肉鸽成群,蛋鸡、蛋鸭欢鸣,艾草加工厂里清香扑鼻,田间地头的农户在“产业管家”指导下忙碌劳作,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一支由东津镇48名党员先锋、技术能手组成的“产业管家”队伍穿行于阡陌之中、车间之内,通过精准“把脉”、靶向“开方”,为辖区16个特色产业项目提供贴心服务。通过破解土地流转、技术推广、市场对接等难题,打通产业发展堵点,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
近日,东津镇万垌村蛋鸡养殖基地产业管家杨开状 (右) 和基地负责人在查看鸡蛋品质。全媒体记者林子棠摄
精准服务按下项目落地“加速键”
3月4日,总投资1亿元的德源智丰AI智慧无人生猪养殖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东津镇,同步完成土地流转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按下“加速键”,标志着该镇“党建+项目专班+产业管家”机制再添新成果。据悉,该项目从项目洽谈招商之初,产业管家便全程参与,通过动态追踪机制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为项目量身定制推进方案。
这样的“东津速度”并非个例。在秋阳农牧300万羽肉鸽养殖基地,产业管家团队20天完成132.25亩土地流转,10天办结设施农用地手续,实现1亿元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投产”。“从立项到投产仅用6个月,产业管家全程协调用地、水电配套等关键环节。”秋阳农牧肉鸽基地负责人邱观伟对产业管家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产业管家伴随式服务为项目节约了近40%的前期筹备时间,目前该基地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日均管理肉鸽超1万羽。
针对产业项目普遍存在的用地审批繁琐、政策解读不精准等共性问题,该镇产业管家团队积极开展“问诊式”调研,建立“一企一档”工作台账,累计梳理土地流转、疫病防控、市场对接等5大类23项问题清单。通过精准对接职能部门,成功破解项目审批“多头跑”、政策应用不到位等发展瓶颈。截至目前已协调落实政策资金6747万元,帮助企业对接辖区银行融资金额达800万元,输送用工2.1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510万元,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
“产业管家机制通过‘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已形成动态跟踪、精准施策、快速响应的项目服务闭环,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东津样板。”东津镇党委副书记张利云说。
技术赋能催生产业升级“催化剂”
在桂艾健康科技公司的标准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经过提绒、萃取等工序,将青绿艾叶转化为艾柱、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管家帮我们打通了绿色通道。”港南区东津镇中药材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洪兰佩介绍,通过产业管家牵线搭桥,周边蛋禽养殖场的粪污经过科学处理,变成艾草田里的“营养餐”,禽粪转化的有机肥让艾草种植成本直降15%,构建起“养殖—有机肥—种植—加工”的绿色产业链。
近日,桂艾健康科技公司标准化车间产业管家陆永宴(右)在查看艾产品。 全媒体记者林子棠摄
产业管家团队作为核心纽带,每月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到种植基地,针对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治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实时解决田间管护问题。在产业链协同作用下,艾草产品实现品质跃升,更受市场消费者欢迎,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丰收。
同样的赋能场景也出现在万垌村蛋鸡养殖基地。4月9日,在万垌村蛋鸡养殖基地,产业管家杨开状正组织技术会诊,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等18项数据。“温度偏差就会影响产蛋率,必须要精准分层控温。”他说,随即便开始示范“分层精准控温+循环水暖微调温湿度”的保温技巧,并建议企业通过科学调控光照时间、合理搭配饲料营养、保持恒温等措施提高产蛋率。目前,通过“智慧温湿控+营养”的养殖监管系统模式,该基地产蛋量从原来的日产20吨增长到日产22吨。
“产业管家+产业协同”模式形成的良性循环,让该镇种植端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加工端依托优质原料提升产品品质,养殖端通过环境智能调控提高生产效能。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产业管家模式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人才培育打造乡村发展“主力军”
“春季气温起伏大,秧苗抗逆性弱,要特别注意水肥调控和病害预防……”春耕时节,在该镇梁莫村育秧田间,“流动课堂”准时开讲,现场产业管家正俯身查看秧苗长势,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整管理方案。这样的“流动课堂”已成为该镇的常态,原本依赖传统经验的农户,如今在产业管家指导下掌握了精准化种植技术,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些穿梭于田间地头的产业管家不仅解决生产难题,更肩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使命。在他们的工作日志里,除了每日接听的数十通技术咨询电话,更记录着对技术的推广宣传计划。
在金港润蛋鸭养殖基地,“养殖专家+本土兽医”双轨服务模式成效显著,通过产业管家开展系统培训,又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将防控技术扎根基地,这种“造血式”帮扶使蛋鸭存活率跃升至97.5%,带动3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6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组建产业管家队伍,目的就是让各方面的人才聚拢起来,握指成拳,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东津镇党委书记梁敏利表示。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产业管家们通过授课传授理论、田间实操传授技能,项目帮带积累经验,产业联动拓宽视野,让现代农业的智慧在田野间生生不息,真正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