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大螟的蛹,会危害春播玉米苗、甘蔗和水稻等…”2025年1月10日,港南区植保站站长蒙全和他的同事,在瓦塘镇泽周村的田间地头,开展越冬虫源调查,为分析今年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引导各乡镇做好病虫害防控物资储备。
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有一位默默耕耘在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他就是今年刚满50岁的蒙全。他身兼港南区植物保护工作站站长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多重重要身份,他还是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共贵港市多届党代表。他众多荣誉加身,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贵港市科技进步奖2项,另有20多项市厅级以上荣誉称号奖励,还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12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3篇。
谈及广西,蒙全满是自豪:“广西物产丰饶、宜居宜业,自然风光旖旎。如今平陆运河这一百年工程正在建设,不久将通江达海,广西必将成为前途无量、风光无限的南疆大地。”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蒙全见证了广西农业十年来的巨大变革。“病虫害防控领域可谓翻天覆地,尤其是施药技术。过去依靠身背或手拉喷药器具,如今无人机施药实现人药分离,安全性与精准度大幅提升,防控效率显著提高。”
这份成就背后,是蒙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都能看到他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夏日里,骄阳似火,大地仿佛被烤焦,蒙全头戴草帽,脖子上搭着早已被汗水浸湿的毛巾,背着装满技术资料和工具的背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炽热的田埂上。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红,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却顾不上擦拭,一心专注于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病虫害防治要点,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怎样正确使用新型农具。
而在寒冬,冷风刺骨,田野被一层寒霜覆盖。蒙全裹着厚厚的棉衣,依然准时出现在农户的果园里。他哈着白气,仔细检查果树的枝干,针对冬季果树养护的关键技术,为果农们答疑解惑,亲自示范修剪树枝的正确方法,确保每一个动作都规范标准,让果农们能够清晰地学习掌握要点。
心怀梦想的蒙全,参加工作30载,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多年来,我渴望踏入人民大会堂,无论是领奖还是聆听国家领导人讲话,以代表身份前往更是无上荣光。2023年3月,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走进人民大会堂,留下珍贵照片,梦想终成现实。”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于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前行路上莫大的激励。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关乎每一个人的温饱,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希望。回顾过去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的岁月,那些在田间地头与烈日寒风为伴的日子,此刻都化作了心中最坚实的力量。我见证了广西农业的巨大变迁,也深知其中仍存在的短板与挑战。如今,站在这个全新的起点,我深感使命在肩。我定会深入基层,倾听农民朋友们的心声,将他们的诉求与期盼带到国家的议事殿堂。我会全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为农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定不负人民的信任,为农业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倾尽全力、不懈奋斗。”蒙全目光坚定地说。
展望未来,蒙全壮志满怀,他将继续在农业科研战线奋战。下一步,蒙全计划深入开展针对广西特色农产品病虫害的深入研究,结合新兴的生物技术与智能监测手段,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防控方案。他还打算加大对年轻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专业培训课程和田间实操指导,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创新、善推广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蒙全希望借助自身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推动更多有利于农业科研发展的政策落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更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助力广西农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大步迈进,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