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近年来,港北区荷城街道通过“文明实践+养老”的深度融合,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社会的关爱。该街道荷城社区、安居社区和中山社区分别获评为2020年、2024年AAA级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
近日,港北区荷城街道安居社区长者食堂里老人们正在用餐。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苏爷爷,您的养老资格认证成功了!”7月1日,荷城社区83岁的苏国龙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了养老资格认证。
当天上午11时,安居社区长者食堂,92岁的余亚有和80多岁的老伴排队刷老年卡、取餐、落座,整套流程熟稔又轻松。“一顿饭10来块钱,荤素搭配还管饱,比自己做饭省心多了!”余亚有笑着说。
长者食堂自开业以来,日均接待老人超50人次,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就餐优惠,更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午休后,食堂摇身一变成为“夕阳茶话室”,下象棋、养生讲座、反诈宣传轮番登场,欢声笑语不断。
下午,荷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4岁的退休老人关民雄在志愿者指导下正在进行关节康复训练。“以前做理疗要跑医院,现在下楼就能做,还有专业社工陪着唠嗑。”关民雄笑着说。
关民雄口中的专业社工是由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格善治工程网格员等力量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一共有1000余人,他们不仅承担着上门义诊、生活照料等服务,更成为老人们的贴心人。
中山社区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正在梳理走访时收集到的老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
6月的一天,王爷爷给社区养老服务热线打电话,说自家灯管坏了,自己腿脚不便,年轻人又不在家,无法更换。接到求助电话后不到30分钟,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帮忙更换,还顺便检查了电线有没有老化,有无安全隐患。
网格员苏敏青在走访入户时发现,东方铭城小区有位老人想给远方的子女寄东西,但不懂如何联系快递员。苏敏青当即联系了快递人员,帮助老人把快递顺利寄出。
社区养老服务热线自2022年开通以来,已累计处理紧急求援求助50余次、各类服务需求1500余件。
如今,荷城街道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间长者食堂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既能享受“一碗热饭、一张睡榻”的便利,更收获“一群老友、一份关怀”的温暖。这些散落在社区里的“幸福站点”,正用文明实践的温度,托举起老人们稳稳的幸福晚年。
从烟火气到文化味人情味
7月2日,晨光微露,荷城街道中山社区观天下小区操场,数10位老人正跟着音乐节奏舒展身体,一招一式尽显太极神韵。这是该社区太极健身社团的日常晨练,也是“文化养老”品牌活动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荷城街道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为辖区老年人勾勒出多彩的幸福晚年画卷。
“周奶奶,我们来帮您打扫卫生啦!”每月15日,荷城社区的志愿者都会准时敲响独居老人周奶奶家的门。
今年71岁的周奶奶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爱心助老”志愿服务队便主动承担起照料她的责任。从清扫房间、清洗衣物,到代购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志愿者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老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和重阳节等特殊节日,志愿者还会带着米面油、棉被等物品,为辖区困难老人送去关怀。“孩子们总惦记着我,心里特别踏实。”周奶奶感动地说。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当天上午,在安居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知识讲座正在进行。港北区人民医院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台下老人听得认真。
除了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社区实践站还联合贵港红房子妇产医院,为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62岁的林明珍老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在红房子妇产医院中医科医生的指导下,她开始注意饮食起居事项,“三高”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前总感觉头晕、头痛,现在有医生指导,每天清淡饮食,规律运动,‘三高’稳定,身体更轻松了。”林明珍说。
文化滋养心灵。每到周六上午,荷城社区老年知青合唱团的排练室里歌声悠扬。老人们手持乐谱,随着伴奏深情演唱经典曲目,彼此交流演唱技巧、分享往昔岁月。70岁的退休老师梁翠芳是合唱团的“主力唱将”,她感慨道:“在这里既能重温青春记忆里的旋律,又能和老伙计们一起用歌声传递热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除了知青合唱团,社区还为老人们搭建了多元的文化舞台。每逢“三月三”、重阳节、元旦等节日,合唱团都会精心编排节目,为居民带来精彩的演出。老人们身着华丽戏服,唱念做打,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喝彩声此起彼伏。
从生活照料到健康守护,从文化活动到精神慰藉,荷城街道通过“文明实践+养老”的创新探索,让养老服务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更有人情味。在这里,每一位老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美好的银龄生活。
从解决困难到心灵关怀
去年秋天,居住在航运小区的张奶奶家属拨通安居社区养老服务热线,希望找一名钟点工在天晴时上门协助张奶奶带其老伴黄爷爷下楼散步晒太阳。由于服务时间没有规律、服务时间短等原因,该家属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钟点工。
让张奶奶没想到的是,求助电话打出的第二天,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社工上门了。在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潜在需求后,一份专属服务方案很快成形:不仅包括室内锻炼康复、助洁助餐,更有心理慰藉、社会交往等服务。“原本只想找人帮忙带我们出门晒太阳,现在连锻炼、交友都不用操心,社工服务很周到!”张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这样的精准服务源于荷城街道建立的“一户一档”服务台账。在安居社区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细心收集并梳理辖区每一位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的健康档案、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信息,为有需求的老人做到及时响应。
今年5月20日,83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因外出散步扭伤了脚,中山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其情况后,第一时间敲响了她的家门,由专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日上门帮其按摩和康复训练,社区工作人员还为其准备一日三餐,让其安心养伤。在中山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忙下,李奶奶的脚伤明显改善,现在已经可以出门透透气了。
“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守护不仅是解决困难,更是让每位老人感受到被牵挂、被重视的温暖。”中山社区居委会委员、妇联主席李释说。
对于独居老人,中山社区更注重心灵关怀。“赖老师,我们给您带来了您想买的药。”每月下旬,中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团队都会定期探望辖区内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
幸福家园小区独居老人赖老师年事已高,有手脚发抖的症状,尽管生活能自理,但是平时在家感到非常孤单,社区工作人员便经常上门陪伴老人,谈谈心、聊聊天,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如今在社区定制的“养老套餐”呵护下,赖老师不仅生活井井有条,精神头也越来越足。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荷城街道积极引入多方力量。目前,荷城义工、康顺养老等3家专业社会组织与7个社区文明实践站建立合作,组建起涵盖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领域的专业团队。该街道还开展志愿者技能培训,将“一对一”精准服务与常态化关怀相结合。
从张奶奶的护理方案到李奶奶的康复计划,从赖老师的精神慰藉到多位特殊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一户一档”的细致记录、多元力量的协同联动,正将温暖与关怀送到每位老人的心坎上,为他们定制专属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