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善治兴村 产业融合文明焕新
——记全国文明村镇港北区根竹镇泗民村
全媒体记者 易舟琴
泗民村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泗民村村委供图
6月17日,晨光铺满港北区根竹镇泗民村。72岁的梁阿婆佝偻着背,却步履轻快,刚从自家地里摘下的玉米还带着晨露,被她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转身便朝着文创园走去。不远处,返乡青年廖泽基架起手机支架,正对着镜头热情解说:“家人们看!这边是文创园,那边是咱们的火龙果基地……”直播间的点赞与评论不断跳动,将泗民村的鲜活图景传递到远方。
近年来,泗民村以打造“善治兴村、宜居泗民”为目标,以“三个聚力”的实际行动实现和美乡村“三大转变”。通过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与乡村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建立“三个融合”,改善乡村文明环境,积极探索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推动村容村貌更美、特色优势产业更强、乡风更文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泗民村先后荣获自治区“生态村”“卫生村”“乡村振兴标杆示范村”“自治区四星级党组织”“优秀一组两会”等荣誉称号。近日,泗民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红格善治工程”,实现高效基层治理
近日,泗民村网格员邓碧云给村民李叔带来好消息:“李叔,您家屋顶漏雨的事,网格群里报上去第3天就解决啦!”说话间,她晃了晃手机,“红格善治”工作群的消息仍在不断跳动。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泗民村依托“红格善治工程”实现高效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文创园一角。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在泗民村,10名网格长与77名网格员构建起严密的“红色网络”,将全村890户家庭紧密联结。通过这张“网”,村民遇到的各类问题能够快速反馈、高效解决,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
曾经,村民议事“各唱各的调”,村务推进困难重重。而“红格善治工程”的实施,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该工程创新采用“问题研判—资源动员—行动处置—监督反馈—总结提升”的管理模式,构建良好循环治理链条,让村务处理更加科学、规范。
屯级理事会会长吴海清拿出旧账本,与“四议两公开”公示栏里的收支明细进行对比时感慨道:“以前是村干部跑腿,现在全屯人‘云监督’。村民心齐了,连吵架的都少了。”村务的公开透明,不仅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更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其中,“一部一环六队伍”机制最受村民称道。以矛盾调解队为例,队员们每月主动上门与村民“唠家常”,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将邻里纠纷化解在村口榕树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调解方式,既维护了村民间的和谐关系,也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盘活闲置资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幢楼是曾经闲置的老旧教学楼,经过文创园打造已成为集老物件展览、现场情景剧表演于一体的‘复古教学楼’,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乡村文旅新地标。”泗民村党支部书记吴世章介绍时难掩自豪。泗民村积极探索闲置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内闲置教学楼进行科学规划,让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建筑重焕生机。
走进复古教学楼,20世纪80年代的桌椅、黑板、奖状、自行车等老物件错落有致地陈列其中,墙上张贴的老海报、悬挂的旧标语,瞬间将人们带回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这里不仅是老物件的展示空间,更是乡村记忆的博物馆,许多游客尤其是老一辈人在此驻足良久,回忆往昔求学岁月。
6月1日,泗民村小学到清廉家风教育馆开展活动。泗民村村委供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复古教学楼推出的沉浸式情景剧《穿越回80年代》颇具创意。剧目以泗民村的乡村文化为根基,通过自编自演的方式,生动展现泗民村的发展变迁和风土人情。游客坐在充满年代感的教室里,沉浸式观看精彩演出,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复古教学楼的建成,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这份文化活力的背后,是泗民村“内外兼修”的探索。村里汇聚老干部、民俗爱好者、乡村工匠等人才,组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服务工作组,还请来专业团队为村庄量身定制发展蓝图。与此同时,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五个统一”等制度落地生根,“寻找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如火如荼,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的热情。
5000万元资本,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周末来的游客把停车场都停满了!”看着账本上不断增加的收入,独木屯农家乐老板何栋兴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已蜕变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通过实施村落景区一体化建设,独木屯成功吸引近5000万元社会资本,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在电商小院里,朱滨的直播间每天能卖出上百斤富硒米,让优质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走向全国。而清廉家风教育馆更是成为村里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逐渐发展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党员教育基地。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感受乡村的文化魅力,更能对廉洁自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当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拧成一股绳,村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吴世章感慨道。如今的泗民村,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但随手丢垃圾的现象却越来越少;随着民宿产业兴起,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成为村庄最美的风景。
“三个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个月电商小院要搞直播培训,你可得来教我们拍视频。”吴世章拉住返乡青年廖泽基热情邀请。两人并肩而行,身影投射在柏油路上,恰似村里发展规划图上并行的两条线——一条指向产业兴旺的“硬实力”,一条延伸向乡风文明的“软实力”。
干净整洁的村道。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近年来,泗民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电商小院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从“无人问津”到“网红打卡”,泗民村的“三个融合”像三支画笔:党建红绘就治理骨架,文化金点亮文明底色,生态绿铺展发展路径,将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千万工程”经验在泗民村落地生根,这里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断结出硕果。如今,阳光洒满金港大道旁的这片土地,泗民村正用充满烟火气的生动故事,续写着文明乡村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