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北区 > 正文

港城街道樟村:“志愿服务+民族团结进步” 助力驻村帮扶更有“温度”

2025-03-12   来源:港北宣传   作者:  

近年来,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志愿服务团结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创新实践“3322”模式,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志愿服务+民族团结进步”走深走实,持续巩固提升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屯创建成果,助力驻村帮扶各项工作更有温度,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樟村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西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广西第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三级联动聚合力,构建志愿服务体系。樟村创新构建“党小组+党员志愿者+专业社工”三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动员党员、社会志愿服务者和专业社工队伍踊跃参与到关爱老人、爱心助残等活动中,有效凝聚社会志愿服务强大合力。樟村党总支部多次联合贵港东晖医院等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牙齿保健、医疗卫生宣传等活动,服务年长老人、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800多人次。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形式,创新“党建共建+党员志愿者为主+专业社工协助”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慰问孤儿等志愿服务,累计服务群众4600多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道路破损积水、私拉乱接电线、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烦心事、揪心事100余件,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带来的便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美丽。

三支队伍齐上阵,强化志愿服务保障。樟村村“两委”干部、中共党员、大学生等中青年志愿者分别有12人、52人、420人,三类志愿服务人员占总志愿者人数的88%,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每逢春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樟村村委、驻村工作队积极联合港北区政协委员、辖区企业、爱心人士等常态化开展慰问80岁以上老人、特困户、低保户、贫困学生等群体,切实让群众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到党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万多元,大力培育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在寒暑假期间,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护苗行动”“敲门行动”等,大力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此外,在秋收和春耕时节,党员志愿者组成巡逻队走进田间地头,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工作,宣传露天焚烧的危害,提高村民的知晓率和认可度。

两套制度促规范,推动志愿服务有序。樟村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和村庄治理的积极性。比如,《村规民约》明确要求“关爱老人”“团结互助”“友善邻里”等,我们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期间,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中共党员、社工和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们入户走访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打扫家庭卫生、理发、剪指甲、换洗衣物床单等服务。同时,因地制宜出台了《志愿者服务管理章程》,不断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记录、评选表彰等流程,按季度评选先进志愿者并颁发荣誉证书,设立“志愿服务积分超市”,用于奖励优秀志愿者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激发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动性。

两大载体同运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樟村以开展学用“千万工程”活动和“屯级理事会星级评比”两大活动为载体,组织返乡退休干部、老党员和经济能人等群体,通过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等形式,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环保宣传、庭院大扫除、道路沟渠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风貌改造、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中来。组织志愿服务队、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每周组织卫生大扫除,清理村主干道和卫生死角,有效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群众主动拆除危旧泥砖房5000多平方米,建成了一批极具特色的仿古围护栏、庭院、亭台、楼阁等基础设施,共同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通共融、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村屯环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