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案例《创新“3322工作法”引擎乡村“四个新”蝶变》入选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创新“3322”工作法引擎乡村“四个新”蝶变
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是“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村里面临着党群联动不强、产业活力不足、乡风文明不高、宜居环境不美。面对这些问题,樟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深化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3322”工作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2023年广西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广西村民自治模范村”“贵港市乡村振兴标杆村”“2024年入选广西第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和培训基地”等荣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三级联动”,构建乡村建设新格局
樟村创新探索“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自我管理体系,即在村级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屯级推行“一组三会”协商自治制度,在村民小组的农户中实施“党员中心户”制度,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红格善治工程”,构建了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党员带头示范、村民广泛参与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使樟村从以前的后进村蝶变为如今的乡村振兴优秀标杆村。创新实施的“三级联动”自我管理体系做法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三变改革”,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
樟村向改革要红利,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蹚出乡村致富新路。探索出盘清集体资源资产、与村民和谈与企业商谈、大力开发火龙果种植、生猪养殖、砂糖橘三大产业的“一清二谈三开发”工作法,收回村集体土地380亩,流转土地累计7180多亩;通过入股合作、土地流转等模式,引进贵港润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樟村福林龙宝生态猪场等13家企业,大力发展火龙果、稻虾养殖、食用菌等产业,打造出火龙果种植基地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和紫千湖休闲山庄等一批农业+文旅项目,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各类企业总投资额超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300多户创收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0.6万元的持续增长到2023年首次突破100万元,该村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两套制度”,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樟村大力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民主讨论、协商、决策村中事务。设立“爱心超市”,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管理,让村民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树新风。通过“壮族三月三”“立冬节”等节庆活动,以及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编自导《蓝衣山歌》参加文艺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风尚,宣传党的政策和精神文明内涵,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全面推行“五个统一”治理模式。制定公布《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了红白理事会的工作职责、工作范畴、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红白事要求等内容。章程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红白理事会设理事会会长1名、副会长1名、成员若干名,他们均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对村中红白事推行“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礼金上限、统一监督管理”,文明和谐、崇德向善的风气蔚然成风。樟村连续6年获得了贵港市无赌无毒无刑事案件“三无村”荣誉称号,2023年获评广西“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两大载体”,打造生态宜居新环境
樟村以开展学用“千万工程”活动和“屯级理事会星级评比”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探索推行“五个一”工作法,通过辖区经济能人捐一点、辖区企业贡献一点、后盾帮扶单位扶持一点、18岁到59岁村集体股份社员出一点、村集体经济兜底一点,多渠道筹措乡村建设资金用于乡村风貌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21年来,共获得捐款捐物180多万元用于村屯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共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乡村风貌提升精品示范型建设。深化拓展党建引领村屯理事会自我管理机制,在村容村貌提升工作中,理事会组织群众不等不靠,主动捐资捐物,积极投工投劳,主动拆除自家危旧泥砖房5000多平方米;全面推动微果园、微菜园、微田园“三微”,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四化”、电网、路网、宽带网、电视网、排水网“五网”,改房、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沟渠“六改”建设,全村主干道拓宽,建成一批极具特色的仿古围护栏、庭院、亭台、楼阁等,整村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显著提升。2021年被评为港北区三星级屯级理事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樟村火龙果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