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后的一个周末,我漫步在大街上,只见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比较醒目的是一挂挂红通通的春联,每个卖春联摊前都挤满了精心选购春联的人,这热闹的场面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在老家写春联的情景。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刚考进公社(现在是乡政府)当干部的第一年春节前夕,放假回老家时,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父亲就决定自己动手写春联,左邻右舍知道后,也纷纷买好纸来请我父亲帮写副春联,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有时从早上一直要写到傍晚。当时改革开放不久,老百姓刚富裕起来,大伙最爱贴的春联是: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九州;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当年电视还没有普及,晚饭后,邻居中一些有点文化的人士爱跟我父亲到寨里转悠,欣赏其他人写的春联,谈论下人家春联的内容和书法。每看一家,他们总爱议论谁谁春联写得好、内容新、对仗工整或者说春联的书法比较老辣,不是一般人能比。然后邻居总恭维我父亲说其实你的字也不错,比较工整,不潦草,大家都看得懂。
得,被邻居们如此一说,我父亲第二第三年又是乐此不疲地写春联。从那年春节起,父亲放假买回来的就不再是糖果、瓜子什么的了,而是带回一张张抄得密密麻麻的写有春联的稿纸、笔和墨汁。记得20世纪90年代贴得最多的春联是: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父亲帮邻居写春联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到他调到县城工作才停下。在县城工作的第一个春节前,父亲还唠叨那些邻居找谁写春联?我母亲就怼了他一句:操什么心?缺了你地球照样转!父亲不再吱声。但是,自己家那副春联还是年年写。
直至我参加工作后又调到文化部门,每年春节前夕,单位都开展义务写春联送春联活动,自己便要了副春联,告诉父亲以后不用再忙乎了,父亲才不再写春联。
进入新时期,有一年读大四的儿子放寒假,春节前夕,他早早就到街上选购一副自己喜欢的春联,除夕那天早早自己贴了上去。由于他手长脚长个高,不用凳子一下子就贴好春联了,我随手就拍了个儿子贴春联的侧面发朋友圈说:从此贴春联有接班人了。不想有些文友看见了,就调侃我:你这哪里是贴春联,分明是在招亲!或者说:贴春联是假,招亲是真,弄得我哭笑不得!
当然,也真有因为写春联抱得美人归的故事。据说是某单位一个年龄稍长的小伙子,考进单位后,中意本单位的一个女孩,但自己不善言辞,性格又内向,好像还没有什么长处。不知哪位高人帮他支了招后,那小伙子就把单相思变为动力,日夜苦练书法,还拜高人为师,之后久不久把练书法的事发朋友圈营造下气氛。到了年底,那小子写了一摞摞春联,然后一副副送到办公室去,当送到那女孩的办公室时,那女孩说了句:“哎呀,看不出你还会写春联啊!”此举果然引起那女孩注意,第二年春联就贴到女孩子的家。据说此后天遂人愿,小伙子喜抱美人归。
当地一位对春联颇有研究的人士告诉我,首先,春联对仗要工整:春联的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例如,上下联的词组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常见的春联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的词组和词性都一致。其次韵律要协调:春联的上下联要求韵律协调,通常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以达到押韵的效果。例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对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再有就是用词要贴切:既要符合节日氛围,又要表达真挚的祝福。可以选择一些寓意吉祥、富饶的词语,如“福、禄、寿、喜、财”等,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如“龙、凤、梅、兰、竹、菊”等。最后创意要新颖:春联的创作要有新意,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人云亦云炒旧饭。
每年春节前夕,对边远山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政府部门都会组织开展送戏下乡、义务写春联活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领取到自己心仪的春联了。
一年飞雪迎春到,又到贴春联的时候。尽管父亲年事已高,早就不亲自写春联了,但是,在跟我儿子通电话时还是挂念春联的事。儿子去市里工作后虽然比较忙,但还是耐心地告诉我们,每年春节前都会有文化志愿者到机关义务写春联的,不用操心。于是,我三人商量好,今年春节,不但我自己家要贴春联,还要到100多公里外的老家再贴上春联。